2022产业和就业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产业和就业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2产业和就业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产业和就业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于x月**日组织驻**县市人大代表第二代表小组对产业和就业脱贫工作进行了视察。代表们先后实地考察了**乡**食药用菌产业合作社、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扶贫驿站,听取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开展产业扶持+就业+乡村旅游脱贫情况介绍,初步了解了两业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将视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成果

今年以来,**县围绕产业和就业脱贫两大精准脱贫举措,依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精准对接贫困户,稳步开展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建设,推动和促进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长期收益,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

(一)创新举措,积极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着力用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各项措施,通过自主创业、产业融合、资金整合、主体培育、金融扶持等举措,拓展多元收益空间,创新贫困户收益方式,带动贫困群众深度参与,选品种、育产业、强主体、拓市场、创品牌、建机制,打造“自我创业增收、农业车间增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服务、大园区小业主合作、电商私人订制、金融撬动分红、政企户三方共建、三变改革分享、师带徒造血增智”等扶贫新模式,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环节和份额,推进产业就业扶贫提质创新。全县****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劳务就业、反租倒包、合作经营、产品合作、入股分红等方式,链接帮带贫困户****余户,兴建特色产业百亩以上示范扶贫基地**余处、培育特色种养产业村**个,“一村一品”产业村x个,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二)拓宽思路,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开放、共享、融合和责任的发展理念,先后推进“光伏+、电商+、乡村旅游+、林业+”等产业融合,推进分户式、联户式光伏电站建设,初步形成农光互补、光药互补、光养互补等多种产业项目,打造安徽上街去、三个农民、互生电子、小村落等**家电商企业集群发展,推行特色优质产品“乡亲计划、滴滴打车”网上直供方式,实施百村千户旅游扶贫,推行农家小院“x+N”模式,探索出股份合作、入股分红、订单帮扶、农家乐等多元化利益联接模式,分享更多发展成果。目前,全县建成x千瓦分户式光伏扶贫电站****座,建成x.x万户x.x万千瓦联户式光伏扶贫电站**处,建成**x个**x千瓦村级集体光伏电站,在建**万千瓦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x座。到****年底,全县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将达**.**万千瓦,有效助推人脱贫、村出列。落实参与帮扶的旅游经营主体达**x家,结对贫困户****户,****年有**x户**x人实现增收脱贫;电商扶贫主体**家,提供创业贷款**x万,帮扶**x户贫困户。

(三)激励引导,落实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制定出台系列产业发展奖补政策,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政策资源,落实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两免”小额贷款、科技包点服务到村等多种帮扶举措,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实施“一社建一园、一园带百户”、“大户帮带+金融撬动”、“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等生产组织方式,探索建立示范引领、合作经营、参股分利等利益联接帮带机制,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自我创业的积极性,既促进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结构优化,也拓宽了贫困户持续增收途径。****年,全县新发展无性系茶园、猕猴桃、中药材、高山有机米等特色产业基地x万余亩,新认证茶叶绿色农产品基地**万亩,新组建响洪甸六安瓜片等产业联合体x家,新培育合作社**x家、家庭农场**x家,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家,八大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基本完成,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x亿元、同比增长x%。

(四)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就业脱贫政策措施。制定就业补助系列政策,发放县外务工贫困劳动者交通补贴**x人**.x万元,县内辅助性兜底就业补贴****人**.**万元,向符合条件的**家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及其吸纳的贫困劳动者**x名补贴**.x万元,县内灵活就业**人x.**万元。开展按照“精准、详细、动态”的要求,深入细致地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状况,建立工作台帐,积极开展县内企业用工与贫困劳动者就业对接,稳步实施实用技能培训,在**创办驻外劳务协作基地,搭建外出务工稳定就业平台,努力使贫困务工人员安心就业、稳定就业。紧密结合实际,采用“村级文化乐园+龙头企业+扶贫车间”模式,建成**就业扶贫驿站,积极推进**家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建设,积极推进护林、环卫保洁、公路养护、水利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及辅助性岗位开发,为农民群众就近参加技能培训、就近就业、就近网上销售农副产品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问题

(一)少数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老弱病残较多,文化素质较低,安于现状,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有的只愿意在经营主体中打工,甚至有的两眼向上,坐等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有越贫越光荣、越贫越要救济的懒汉思想。有的甚至认为经营主体帮扶是理所当然,对提供给他们的种苗及生产资料等不加珍惜,对产业发展的风险认识不足,出现挫折时认为种苗和技术扶持上没有真心帮扶;有的甚至擅自违约,导致帮扶协议难以落实。

(二)农业经营主体帮带能力不强。目前,从全县来说,虽有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家,合作社****余家、家庭农场****余家,但真正实力强、带动面广,特别是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型的主体较少,多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弱,手段较为单一,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联合的紧密度不高、不系统,多数仍是劳务用工、参股分红,技术指导作用不明显,产业扶贫作用不强,持续增收乏力。村级经济结构单一,“一村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小而散,品牌多而乱,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

(三)产业发展制约瓶颈依然存在。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制约明显,基层技术人才和市场管理人才缺乏,贫困户产业规模小而散,难以及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产品、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大,加之消息闭塞,市场信息不灵敏,抗风险能力弱。政策措施延续性不明确、保障机制不完善,经营主体用地难、融资难、保险难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金融资金发挥效益程度不强,对经营主体缺乏吸引力,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同时,由于贫困户居住分散,产业零星,技术服务、产品回收的成本很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营主体参与帮扶的积极性。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之间合力不够,协同力不强,撒胡椒面现象依旧存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贫困户参与经营主体就业服务时,由于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实力还不够强,受政策限制无法为其购买工伤保险单一险种,难以解决就业参与的工伤等风险,帮带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就业扶贫措施程序繁琐,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就业脱贫政策宣传手段单一,部分贫困群众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及各类用工实体对就业奖补政策知晓率不高。部分用工实体在认识上有偏差,对务工人员办理用工合同、工资条、盖章等方面抵触情绪大,就业奖补政策兑现不多。扶贫驿站效益发挥不够明显,人力资源不优,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实用技能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少,培训的精准度不够优。农村劳动力匮乏,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强产业脱贫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发展群众长期受益的产业和项目,集中支持经营规范、前景看好、与贫困农户联系密切的各类经营主体,让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更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加大金融资金扶持力度,持续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不断创新适合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融资风险担保机制,逐步降低集体土地上的厂房、机械、苗木、畜禽等融资门槛限制,真正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要注重产业脱贫措施的延续性,真正让产业政策和措施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举措,实现贫困户脱贫后有稳定收入来源、有保障。

(二)加大农业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议给予特殊政策,可以为扶贫基地(车间)设立单独参保工伤保险,为贫困户稳定就业、长远就业、就业工伤等提供服务保障。同时,农业生产受自然、市场、疫病等影响因素多,应在已经出台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基础上,对扶贫基地中的新型产业纳入保险,实现保险“提标扩面”,尽量做到应保尽保,降低风险,增强新型经营主体自我发展壮大能力,促进经营主体向好的方向发展、产业更加优质、模式更加优良。

(三)强化产业发展的配套保障措施。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科学选择适合实际、以短线为主的蚕桑等“草根”型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实现产业长期有效益、群众脱贫长期有保障。同时,要适应市场规律,尊重贫困群众需求,贫困群众“点菜”,经营主体“做菜”,政府服务“帮厨”。充分发挥金融扶贫资金主体作用,积极用好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贷款政策,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的风险分担机制、补偿机制和奖励考核机制,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对新型经营主体兴建生产、加工、仓储、休闲等配套设施,应结合产业扶贫,放宽政策限制,有附加条件的安排一定的土地腾退指标支持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要在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出台产业发展奖补措施,扶持和培育三产融合型经营主体,借助创建全域旅游、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红色5A景区等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速农业产业与当地的山水文化、红色文化相融合,与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逐步打造“农业+N”产业发展基地,让更多地贫困农户从市场经营、产品销售、休闲农业等二三产业上实现增收,促进产业经济融合发展。

(四)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奖励补助机制。变“输血”为“造血”,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战胜贫困发挥自我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要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科技培训力度,提高贫困户的整体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引导贫困农户积极主动与经营主体联系,从根上、点上彻底铲除“穷根”,而不能为了扶贫而帮扶,搞越俎代庖、拉郎配,切实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缺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经验、发展自信心的问题。

(五)简化就业奖补程序,促进就业扶贫措施落地。要在符合条件前提下,简化就业奖补工作程序,用活政策,切实把就业奖励补政策落到实处。继续探索扶贫驿站建设与管理方式,与村级组织相结合,真正让驿站成为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居家服务、快递快发、创业支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场所,实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

推荐访问:脱贫 工作情况 调研报告 产业和就业脱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就业扶贫的调研报告 贫困户就业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