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7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篇一: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傅抱石说:“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应该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美术教育亦是如此。
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思想下,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对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宣传和讲读。其中的美术部分也有很大的变化。
本次美术课程内容目标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美术课程的四个目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相辅相成。第一:感知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是基础,这就要求师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从低年级对美的感知,到高年级的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魅力,再到可以评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作品,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最终到第四学段再回到中国古代经典美术作品和近现代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各种不同革命的美术作品。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第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表达所感所想到到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体现。第三:要积极组织开展美术与姊妹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他所能力与学习迁移的能力。通过这四个目标的相互促进,最终让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并且坚定文化自信。
“眼高手低”这个词一般被人称为“贬义词”,但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眼高手低”是一个褒义词。因为当你在动手绘画之前,你的脑袋里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有了相关的美术素养和理论体系,眼界要宽阔,要学会容纳不同形式的美,学会感知世界和生活的美。相信“手低”的问题会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的练习学习,就会得到解决,最终“眼高手也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在的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营造开放的学习情景,善于利用多种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最终要的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方式要简单操作,以小组为单位,一定要注意激励机制的长效性,很多教师总是在开学伊始激情满满,创作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往往都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这样学生心理上就会不再重视美术教师的激励措施。所以美术的激励机制,操作简单,重点在于坚持。
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多样性的成长评价。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和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观察、记录学生的美术学习、实践等活动中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式的应用。丰富评价内容,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作业评价更加重要。因为作业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手段之一,作业设计应该注重等级制和评语相合的方式呈现,比如简单的一句“在你作业中,能看见你的态度非常认真,很不错”“从你的画面色彩中,能感受到清新和温暖”……简短的一句话,会让学生有一种被老师的“重视感”因为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会促使他下次课堂的效率和作业的认真完成度,最终会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
当你要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你自己要有两杯水。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学习。因为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师并不是专职专业的,定期对美术教师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以点带动面”的形式,分阶段、分批次、分专题的进而面向全体美术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做出正确并且具有美感的示范,有效促进教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美术学科首先是视觉学科,能用一幅画说明问题的时候,过多的语言讲解就会显得多余和枯燥。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坚持以美育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篇二: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在美术课堂上,当老师命题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说:“我老想不出该画什么才好”“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长久下去,只会使学生发展成墨守成规的习惯性思维。在美术课堂,失去了释放情感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却着重在每节课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让学生觉得美术的知识点比语文的背诵还难理解,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而通过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方案的阅读,让我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理解。让我看到我们新的艺术课程方案是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我的感悟如下:
一、适应学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为了美术学习的四个阶段:第一学段1-2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也截然不同。这样为全面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础,在高段也可以很好的衔接高中的教学。
二、要选择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好分层次的指导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因材施教,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
三、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利用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
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离开思考总结地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单一、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新课程中提出的发展性评价对于教学的作用,多元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在新的教学评价指导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将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前进!
篇三: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在深入学习了艺术新课标之后,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为成为一名学生需要的老师而不懈努力。
首先,新课标对美术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想上好美术课,不仅仅要有所教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如第三学段任务群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制作校园微电影,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大挑战,语文、信息技术、音乐、劳动等学科知识贯穿其中。教师若想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自身要对相关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熟练,更要能将相应的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对一线美术教师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
其次,艺术新课标更注重整体的一致性和系统系。例如,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的“体验传统工艺”到第二学段的“学做传统工艺”,再到第三学段的“传承传统工艺”。采用层层递进式知识结构布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从第一学段任务群中“欣赏身边的美”到第二学段“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再到第三学段“领略世界艺术的多样性”,更是从学生年龄阶段出发,从追寻生活中的美逐渐扩大到追寻世界的美,从微观至宏观。这种美术任务群的设计,让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教授的系统性,聚焦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聚焦于将学生以往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内容的整合与梳理。正如陶旭泉教授在“美术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讲座中所说:“要在教学提示中,提出每个学习任务应该理解所教学科的大概念,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中心目标及核心素养。这种大概念引领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学会抽丝剥茧,迅速提高美术素养。”
最后,相对于以往版本的课标,本次新制定的课标对于学生学习内容要求更加凸显具体化与实践化。将义务教育美术学科学习内容分为四类实践项目,共十六项学习内容,二十个学习任务。这种对于学习内容划分的细节性是史无前例的。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段,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将学习内容嵌到相应的学习任务中,这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给予教师教学更多的指向性,突破了以往美术学科教学不好把握教学难易度的难点。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新课标提出所有教学评价的落脚点应在于立德树人。我的理解是要让每个孩子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相应评价的幸福感和提升感,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教,注重学生表现性评价。评价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挑战与享受。
总而言之,艺术学科新课标的制定,对于每位从事美术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操作空间,指导教师从人文角度出发,更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真正体现了美术教育“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篇四: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艺术课程标准》,通过认真研读了解到,文件的内容从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出发,以新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为前提基础,确定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现将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坚持立德树人,明确教育任务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在前言的培养目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二、坚持以美育人,明确设计理念
《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在艺术教育中,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离不开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创新知识、促进人的发展。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强调坚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
2、注重艺术体验
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开展的博物馆课程、研学课程、学校美育文化项目等课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应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体现学科融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各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其中关于课程内容结构是这样描述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将美术语言贯穿到每个学习任务中,既体现了不同课型的侧重,又有明确了不同课型之间梯度的关联。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掌握,课程以大单元为结构,注重学科联系,提倡跨学科融合。可以看出,跨学科的学习、跨学科的融合,这美术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坚持以生为本,明确设计思路
1、优化课程结构
本次艺术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就是优化了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把握在低年级学习段的兴趣的引导;中高年级学段的兴趣的深化、创造力的培养,美术生活化的关注与个性化的展现;高年级学段艺术实践的加强、交流合作的强化、文化自信的增强。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2、聚焦核心素养
《艺术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聚焦核心素养。
在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中指出:我们通过教育传承文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资源,把优秀的、符合时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给下一代,同时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根本依据和最终落脚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所确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体化和细化,是将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体现在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
艺术学科提炼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学科核心素养。这四个素养统摄了《艺术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资源开发等课程要素的关键内容。也就是说,《艺术课程标准》中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等描述都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并能找出相应的对应关系。如课标中关于第一学段(1-2年级)学业质量的描述:能从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方面欣赏、评述周边环境中各种自然物与人造物,学会发现、感受、欣赏其中的美。此条对应审美感知;能根据教师提出的主题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用美术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1-2件富有创意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美术作品(如绘画、泥塑、定格动画等)。此条对应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
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在艺术课程标准中起到主导和统摄的作用,属于总揽性的表述。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当然,聚焦核心素养,并不是摒弃“三维目标”。相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不仅包括“三维目标”,更强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三维目标”的总结与提升。
3、教学评价的改革
在体现学科特点,优化评价机制中指出:围绕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点,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评价。《艺术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建议,提出了四个原则: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很显然,无论评价的方式、方法和主体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使课堂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尊重学生选择,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准确制定评价量化等级,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四、坚持创新导向,深化课程改革
1、关注学科大概念
《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概念”这样的词汇,但在美术学科学习内容中已经采用大概念式的描述。如第一学段关于欣赏·评述类课程学习任务是:欣赏身边的美。“欣赏身边的美”就是学科大概念了,它就是要求学生在观赏周边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树木、花草、动物、识别学校或社区公共场所中常见的标识、观赏中外表现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时能感知其形状美、色彩美和肌理美,体会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之中,理解标识的用途和所传递的信息,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以及对称、重复等形式原理,欣赏、评述中外儿童美术作品。
同样,3-5年级,提炼了“感受中外美术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想法”“装点我们的生活”“学做传统工艺”以及“融入跨学科学习”等5个学科大概念。整个3-5年级都是围绕这5个学科大概念组织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表现期望,使学生的艺术素养随着学习阶段的延伸实现连贯一致的进阶发展,最终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当然,理解这些“大概念”不能停留在字面上,需要不断地与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的互动、体验和持续理解,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2、体现问题导向探究学习
教师要改变原来以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主动学习模式。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通过问题情境为美术学习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应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实现主题化单元教学
虽然义务阶段的美术新教材尚未出版发行,但《艺术课程标准》对未来教材的框架却已勾画出蓝图。课标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第3条优化组织结构是这样描述的:鼓励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艺术教材的框架和内容,突出主题化、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单元的大小应根据不同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从整体到细节,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并形成有特色的组织结构。要精心组织和设计学习任务,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提高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
从这样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主题式、项目式的单元化教学是未来美术的发展方向。
五、坚持不忘初心,加强学习领悟
如何实现美术课标中提出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学科间的知识融合,跨学科间的研究学习,培养适合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正确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培养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是艺术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寻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积极参加新课标学习培训的各项活动。明确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彻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技能”教学为“素养”教学,为适应美术教学的变革,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初心。
总之,新《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美术教师理念的更新。理解《艺术课程标准》的精神,也会有一个过程,这个既有学习领悟的过程,也有实践检验的过程,相信,随着新教材的实施,新课程的落实,艺术教育一定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篇五: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双减”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改”接踵而至。2022版新课标如一缕春风扑面而来,给疫情下的教师带来了新鲜的空气。7月4日-5日,根据青岛市教育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要求,结合李沧区“品质课堂”理念以及我校“竞合乐学”教学模式研究,我和小伙伴们共研美术新课标,感受新变化,开启新征程,现就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心得。
一、花开无声,早有暗香来
在教育部最新颁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应试等内容,坚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的思考再次摆在我们眼前。其实,青岛市教育局在2018年就提出《青岛市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行动计划,在我看来有很多理念是相似的。
“十个一”项目是指,全市中小学生在学校期间实施一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才能、一本书、一篇日记、一次劳动、一支歌、一首诗、一次演讲、一次研学、一次志愿服务等“十个一”项目。“十个一”项目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切入点,开启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通过“十个一”项目的实施,让每一位学生立足基础,培养兴趣,开发潜能,养成习惯,受益终身。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说明育人方向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的核心素养导向越来越明确。
二、品新课标,研“新”
课标的“新”修订。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为艺术人描绘了育人蓝图。它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为美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师的“新”学习。新课标是教学的航标、是教学的指南针,第一时间熟悉掌握新课标要求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教学的“新”思考。新版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可以说让教育者非常激动。精心耕读这一百多页的细则,不难发现,新版较之老版的修订之大。以美术鉴赏为例,从审美角度看,美术欣赏课程,学生面对的都是图像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所有要解决的问题都要从图像入手。因观念、维度、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品味。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现在的学习内容、方式均和过去有所不同。经典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若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没有任何感受或者不强烈,则会减弱甚至失去美术学科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倡综合,教学方法重创新
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例如1-2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四、优化评价机制,体现艺术学习特点
坚持创新导向,2022新课程标准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此次新美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优化了旧版本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采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培训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向美而行,以美育美。
篇六: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我做了认真研读,参加了7月份市教科院组织的美术学科新课标培训,我收获良多。美术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通过本次培训,我有以下几方面心得与感悟。
首先,核心素养内涵有了新的变化。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其中“审美感知”被重点突出和强调。这说明新课标重视美术学科的课程综合性,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将教学内容引向学生本身,从而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新课标则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欣赏评述的课程时不要上来就对艺术作品展开说明或是直接将主流的艺术评论直接讲给学生听,而是要以学生的审美基础为主,慢慢引导学生自发地认识到艺术作品的魅力。
其次,课程内容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新课标对于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可以看出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设定层层递进,并且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实践当中注重每节课之间的关联,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再次,新课标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景,这主要体现在任务驱动目标的设置上。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景与任务”,旨在通过更多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景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点可以具体体现在设计应用课程当中。当教师想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的头脑风暴,学生的思维总是调动不起来,这个时候可以按照新课标设置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总结问题,进而使学生找到自己的设计思路。
最后,新课标对于评价层级进行了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新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评价层次的提升上,本次培训提倡教师以视觉笔记的形式去更新评价方式。视觉笔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的过程当中,通过绘画或文字,将所学习到的计划、构思、想法、反思,以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或文字资料放入视觉笔记之中,是一种持续性学习评价的工具。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通过本次培训,我对于新课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如何利用新课标指导课堂实践上有了具体的思路。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新课标的指导意义显然不止于此,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践行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在实践中总结思考,在实践中自我成长。
篇七: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与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比,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艺术核心素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素养提升。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初中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二、改变课程设置安排,注重知识与学段衔接。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同时在8~9年级的课程安排上,引导学生在五门学科中选择2门进行学习,更好地与高中模块课相衔接。
三、任务驱动的目标设置,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身边的事件、结合现实生活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四、学科内容选择更融合,注重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并形成深层次联结,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意义建构的发展,提升综合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层级提升,注重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2011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的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22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篇八: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天的线上培训,如拨云见日,我对义务教育艺术新课标有了全新的理解。202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美术教育从“美术”过度到“美育”的教育理念。新的课堂更应重视学生们对艺术的体验,培育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2天来,各路艺术教育大咖围绕新课标给我们更多引领:胡知凡教授做了《蔽心素美与课程目标》的讲座。胡教授讲述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我国初中阶段美术课标与经合组织素养框架进行了对比,指出核心素养与总目标、学段目标之间的关系。尹少淳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从美术课程标准到艺术课程标准》。尹教授和我们回顾了艺术课程标准研制背后的动人故事,从课程标准修订思路、课程内容结构、学业质量标准到课程的具体实施,让我们领悟从美术课程到艺术课程的深刻变化。青岛市教研员魏世建老师以《艺术新课标学习》为题进行讲座,他从两个板块入手,讲述了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指出新课标的主要修订原则和主要变化。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以及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让我们对新课标的变化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和理解。各区市的骨干教师也有感而发,侃侃而谈,把这两天现场参会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虽然没有到现场参加会议,线上的观摩也给我新鲜的思路,让我能理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在培训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新课标强调艺术要与生活相结合。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更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美术课受到了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很多课程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不止一次强调,要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让艺术始终存在于我们们的身边,耳濡目染,让学生们由此提高自身素质。这才是设立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新课标面前没有老教师,所有人都是新教师。2天培训想要完全读懂新课标是不现实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接下来,我们美术组的老师还会继续不断研读新课标,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新课标,让“美术课”转化为美育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素养。
篇九: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之艺术教育正式走入核心素养时代。艺术课程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新一代”美术教师,我们在了解新课标具体内容与思想的同时,也要跟上“变化”的脚步。
新课标中提到将在保持义务教育九年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更多艺术课程内容(舞蹈、戏剧、影视等),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这意味着艺术类学科将逐步进入青少年课堂,并且与以往的单一美术或音乐课不同,而是融入了艺术课程的大家庭。根据课程设置,艺术课程贯穿一至九年级,课时占比理想,艺术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视程度得到提高。
此次的义务教育课程新修订,全面支持艺术教育,美育将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艺术不再是兴趣课,而是必修课,未来将有更多孩子学艺术。
本次课程改革有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没有美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而是将音乐与美术学科综合为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有以下几个重点值得我们再认识美术学科:
一、核心素养的变化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的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
二、综合性特征突显
“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过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
三、弘扬经典传统文化
通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的,不健康的文化残害。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四、条理性更强
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
五、四大学习领域脉络更清晰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的分别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新课标是教学的航标、是教学的指南针,第一时间熟悉掌握新课标要求是每位教师的责任。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篇十: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很深很深的缘分,才能在同一条路上走了又走,同一个地方去了又去,同一个人见了又见。而我们就是有这样的缘分,成为青岛市美术教育发展道路中的一员。从2001年刚入职就经历过艺术课程改革,到今年2022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2022版新艺术课程标准颁布,我是如此之幸运。这两天在青岛市美术教研员魏老师的组织下,在东道主莱西美术教研员赵老师的精心主持安排下,使我们在新课标颁布第一时间内亲自聆听课程制定编写专家的精心讲解,我相信我们市这次的活动也是走在了全国前列。对于本次培训我想用八个字来分享。
一、热爱
课程标准、政策文件其实是很枯燥无味的,但却是我们教育的高端引领。有人说“热爱,足以抵挡岁月漫长”。是的,热爱我的工作岗位,热爱我们的任教学科,热爱每一个孩子,热爱生活中的每一天,有了热爱,就不会觉得枯燥,有了热爱,就会心甘情愿。
二、理解
工作21年以来,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一句话时刻鞭策着我“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是啊,假如我是孩子,我会喜欢什么样的美术老师?那我就努力去做那样的美术老师。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家长,我想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呢?那我也努力去做那样的老师。越来越深切的理解孩子们,原来他们真的不会,原来他们可以不会。也会更加理解家长们,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多一份同理心,多一份理解,工作也就会增添一份幸福。同时我们也更要理解这些政策制定者,理解新课标修订原则,理解背景和意义,深入的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目的。我们不仅是为小家庭培养一个成员,我们更是为国家在培养人才,所以务必要深入理解总目标,理解核心素养养成过程的重要性,坚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作为美术骨干教师,我们更要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勇于接收新事物的干劲。对于新课标的学习理解我认为:首先,要学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中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其次,课表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从课程内容设置看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这仅仅是我们初读课标的浅显理解。回到区内后将会继续开展区内教师深入学习课标、理解并吃透。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
四、实践
课标中“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四个艺术实践——二十个任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逐渐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教学实践上,我们美术学科要以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引领教学活动,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由此教师的美术技能作为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就像魏老师说的不能只靠吃老本。需要好好掌握任务要点,仔细分析,设计到教学活动实践中。大家都知道李沧区近几年一直在品质立校,打造“品质课堂”的课程改革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绩。我们美术教研员战宁老师也一直引领全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教学目标,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七色花”美术工作室在学校“竞合乐学”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励志追梦做最好的自己”。如今有了新课标,我们今后将以此为重点来继续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努力做好由“准备——实施——目标达成——反思提高”的教学全过程,打造李沧美术品质课堂,进一步完善“评教”“评学”教师学生双评价的美术教育新评价机制。
岁月虽轻浅,时光亦潋滟,未来岁月愿我们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悠然心境,以“且有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乐观心态,行走在美术课程改革的新征程上,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愿我们都能“胸中有丘壑,眉眼存山河”!
篇十一: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不同学科?各个学科需要在分析自身学科特点和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提炼。美术学科方面,综合考察美术特点、社会特点和教育之关系,专家们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定、创意实践和文化明白的五个核心素养。它们将成为学生美术的核心概念,引领其进展和变革。
图像作为人类的传播与交流工具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现今更随着网络与多媒体的进展,从头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表达思想、情感和用意方面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功能,以致有人将咱们所处的时期称为“读图”时期。现代人,包括成长中的青年儿童,只有具有了,图像识读素养,才能从浩繁的图像中,甄别和取得有利的信息,丰硕自己的精神世界,知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以往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一样需要到美术馆和博物馆,但此刻的观看环境已经极大地拓展,在街头、餐馆、宾馆处处都能看到美术作品。驻足观看以后,能够看到什么,能取得什么知识、精神和情感上的收益,不仅取决于观看的态度,也需要对图像的形式特点、艺术内涵有所了解,包括它们的样式、风格、材料,和进展脉络,这需要丰硕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这方面,若是从少儿时期便有所积存,图像识读将会极大地提升其审美素养。
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视频、图象、现场写生绘画、情景创设、司、舞演出、游戏、运用丰硕的语言等多种教学手腕,突出以视觉形象为本的学科特点,用自己独特的课堂设计、独特的教学风格引领学生穿越历史、漫游古镇、走近大师、深切家乡、体味生活……引导学生们在宽松和谐、文化浓厚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以自主、合作、探讨等学习方式去发觉美、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课堂中有的学生用丰硕多彩的绘画形式,富有创意、个性的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表达思想情感:有的用睿智、幽默的语言描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评判。本次课堂教学展评充分展现出视觉审美、创意实践的新常态美术课堂,既继承了传统中有效的教学手腕,又有了新的有效教学方式、方式:充分反映出当前美术教师对回归学科本位,对美术学和核心素养的明白得有了冲破性的熟悉。教学是物化的媒介,无声的语言。多接触经典的优秀美术作品,了解大师灵敏而特有的观看视角,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强调学生多了解的基础上,像大师一样画,在动手画的进程中体会名作深沉的试探、感受大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能量,提升观看品质和造型艺术修养。咱们能做到的,确实是给学生一个平台,组织适当,给学生参与的机遇。参加这次的美术核心素养培训,我深刻地意识到美术课堂上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的重要性,从五大核心素养去培育学生的绘画、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升了小孩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分析明白的作品的各类能力,让学生在全面进展方面多了更多把握技术和技法的能力。
篇十二: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这几周学校组织我们综合组系统学习了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通过2022美术课程标解读的学习,我深感以后美术课将不再是单纯的美术课,而更多的是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的艺术课、综合课,需要美术老师成为多种技能傍身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目的,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维度提出了艺术课程目标核心素养。这四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整体感和立体感,改变过去教师单向学生输入的做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勤于思考,初步形成探索和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感受身边的美,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多种表现形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通过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知道美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小学美术新课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了解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以及艺术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的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艺术传统的热爱,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将艺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水平提升到艺术文化学习的水平,使学生对美术与人、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情感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提高文化修养。美术老师不仅应该是一个艺术人,而且应该是一个文化人。
作为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业评价,新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评价方法和内容,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育人体系中,以标准为基础,融入过程,因势而生,趋于学习,从而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清晰的评价体系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了专业的指导。
今后,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积累和理清思路,找准方向,才能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育之路。
篇十三: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系统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增强了科学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了时代性,注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增强了整体性,注重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配合;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课程实施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作为老师,研读新课标,对比新老直接的变化,要认真学习与研读。
一线教师作为课标精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领跑者,往往表现出极度冷静,有时就像惰性气体,是因为课标的精神需要理解,更需要运用,如何应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课程标准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集体的智慧,是对这个时代的育人目标的路径选择。课程标准就像铁轨,教科书就像列车,教师就是驾驶列车在铁轨上运行的人,学生就是跟着教师学习驾驶技术的,教师的驾驶技术是关键一环。
本次新课标优化了艺术教育在整体育人中的比重,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4-6岁的儿童通常都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运用感官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而且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一直到15岁都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综合思维能力开发的黄金时期。正因为如此,少儿美术教育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少儿美术教育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形状和结构材料。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所以,实践证明,少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
而从小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工作都大有益处,而那种认为儿童学画画会耽误其它学习的观点,无疑违背了儿童的意愿和发展规律,是极端错误的,必须给予纠正。
我们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全面发展,强调热爱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对于儿童来讲,无论是绘画还是美工制作,都离不开激发他们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的实施少儿美术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并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少儿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美术活动能增强儿童对生活的热情,特别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中,过程还是结果对他来讲都是亲切的和有趣的,会使他们兴奋和向往。美术活动还可以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勇于和善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
所以美术活动是对他们实施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最佳手段。可见,美术教育在于通过儿童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其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我们作为老师,更要谨记,美术教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孩子形成完整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
篇十四: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新的教学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会中提到2022年将成为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普及的元年,以美育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们对艺术的体验,培育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为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育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美术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美无处不在,美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美明明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我们却无法感受到美的存在呢?其原因就在于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缺少美,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小学美术课程通过让学生从美中感受、欣赏、创造、再体现美,培养美术审美意识。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审美意识,无形中形成审美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想象,提高学习兴趣
在生活中,让学生多看多做多想多听,逐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是一门视觉冲击力强的学科,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于小学生现阶段注意力易分散、缺乏耐心等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画面的视觉冲击,提高学生的兴趣,感受美术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形象思维,在头脑里组成新得人物形象,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进行无尽的遐想,这也是内化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会分析、研究、综合、概括等能力的形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想象是艺术创造的来源,也是培养审美观重要的心理功能。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用鼓励性的话语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审美的信心。
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辨别是非能力
培养孩子审美能力,需要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教学中内容丰富、灵活性不可缺少。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处于模仿阶段,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教师要知行合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分辨真善美,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在教师现场示范绘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绘画技法理论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热爱,感受教师上课的激情,润物细无声。教学中讲解大师作品,分析大师的审美鉴赏,从优秀的作品中熏陶审美观。每个学生的想法、想象能力各不相同,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善于思考,养成健康、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增强是非判断能力。
四、创新美术教学方法,关注教学情感投入
教师教学理念受传统理念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有局限性。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全面发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展示优秀作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交流自己对审美的意见和看法,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美丑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完成作品,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作品,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分享作品的设计理念、灵感来源。教师通过对作品进行评论、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多媒体,让学生见识更多作品,增强审美能力,适当的配上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官能。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要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和谐氛围中学生更能发挥想象去感受,提高创造作品的能力。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培养审美能力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唤醒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身心愉悦的表达。美术课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师在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不断强化审美意识。教师的课堂要轻松,让审美成为习惯。
篇十五: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傅抱石说:“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应该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精神和生活。”美术教育亦是如此。
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指导思想下,4月21日上午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对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宣传和讲读。其中的美术部分也有很大的变化。
本次美术课程内容目标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美术课程的四个目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相辅相成。第一: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及其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这就要求师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从低年级对美的感知,到高年级的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的魅力,再到可以评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术作品,领略世界美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最终到第四学段再回到中国古代经典美术作品和近现代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各种不同革命的美术作品。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比如一年级《长呀长》这一课需要学生能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历程,表现对生命的热爱。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从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成长为丰硕的庄稼,需要阳光雨露,需要农民伯伯的细心呵护,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美丽,课后可以延伸到学生自己成长的经历。六年级的《留给母校的纪念》《我的成长记录》这两课是一个系列,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更要学会爱生活,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能够激发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前程的展望。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我们都是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从浅尝辄止到生活深度,不同面的感知,能做一个温暖且坚定的人。
第二: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让学生知道美术除了用笔画,还可以用剪刀剪、贴、添加,都能组成一幅漂亮的作品,比如二年级的《添画》就是这样的课例。到高年级会接触纸板画、国画、剪纸、书法、篆刻、建筑、雕塑等等,在这些不同的绘画方式中学生掌握了不同美术表现方法,也增强了形象思维能力。
第三: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在美术学科中我理解为这属于“设计应用”延伸课程的目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平面、立体或动态的表达所感所想,再到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体现。比如二年级的《头饰设计》《我的收藏卡》《纸盒变家具》媒才简单,方法简单,以剪、插、贴为主。重点让学生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关系,体验用简单的材料也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到了六年级的《彩球的设计》《城市雕塑》《装饰柱》等就会涉及稍微专业性的知识,比如彩球的组合原理、正多边形的插接纸板制作,三棱锥、三棱柱的切割制作方法,立柱造型装饰的构成形式等等。这类课程都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景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和阐释能力。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积极组织开展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与学习迁移的能力。
通过这四个目标的相互促进,最终让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并且坚定文化自信。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点帮助我们实现四个目标:
一、教师要重视知识内在的关联,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营造开放的学习情景,善于利用多种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
二、注重激励机制的长效性。很多教师总是在开学伊始激情满满,制订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往往都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这样学生心理上就不会再重视美术教师的激励措施。所以美术教学的激励机制,重点在于操作简单,贵在坚持。
三、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多样性的成长评价。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和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作业评价更加重要。因为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业评价应该注重等级制和评语相合的方式呈现,比如简单的一句“在你作业中,能看见你的态度非常认真,很不错”,“从你的画面色彩中,能感受到清新和温暖”……话虽短,却会让学生有一种被老师重视的感觉,会提高他课堂的效率以及作业的认真完成度,最终会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当你要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你自己要有两杯水。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成长,定期对美术教师开展分阶段、分批次、分专题的面向全体美术教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做出正确并且具有美感的示范,因为美术学科首先是一门视觉学科,能用一幅画说明问题的时候,过多的语言讲解就会显得多余和枯燥。
***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会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到我的教学之中。
篇十六: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而在诸多竞争领域和竞争形式中,教育的竞争是至关重要的。“科教兴国”重要战略的实施奏响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美术课程标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此亦可看出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我们要看到,课标与教材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果说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则是课程的“肉体”,引导教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一、崭新的理念。
细心研读之后,我们会发现,《课程标准》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即在教育教学中更加突出了核心素养的提升,它应该成为指导我们尽快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好地把握教材、大胆地进行创新探索、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行动指南。
二、崭新的要求: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耳目一新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应该领会其中三个基本要求:
1、美术教育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美术教育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3、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也给予我们教师以更大的探索与创新的空间。
(二)、了解学生,合理施教。
1、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怎样看待我们的“学生”?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学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需要:①探究的需要;②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③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④责任承担的需要。
2、我们应该清楚何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学得最好?
①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②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学习,注意创设一个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③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采用各种媒体与方式来实施我们的教学任务,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④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留给学生难度适当的作业,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技能“难关”,给他们成为“英雄”的机会,满足他们探究的需要。
⑤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要使他们明白学习(美术)的价值与意义。使美育的潜移默化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⑥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并给予学生以适度自由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⑦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我们的学生,“把人当人看”,蹲下身来同孩子们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无尽的爱。
⑧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首先对学生寄予更大的厚望,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使他们明白自我的价值,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前景感到非常乐观与轻松,从而使有心理负担的孩子放下包袱,愉快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接受美的熏陶。
⑨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美术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实用性很强。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美术应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如常让他们的美术知识技能得以发挥,实现他们在美术学习方面的价值,使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使兴趣在实践中得以加浓。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尊心得以一定程度的满足。
⑩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应认真从每一点滴做起,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以良好的师德与渊博的美育专业知识及娴熟的美术技能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以爱心来赢得学生的爱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怎样获取美术知识、技能,使之拥有获取知识的本领;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育,还要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健全的人格与乐观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和谐、全面的健康发展。
篇十七: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要随时成为学生们需要的美术教师。如今的美术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训练为主,以提高绘画能力为教学目的,这早已成为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美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将美术教育过分学科化、科学化,过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只能称作是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新课标在前言中就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新课标中人文性的确立,是对美术学科特点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对美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学目标的反思,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为美术教育明确了方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获得知识,通过实践恰当的绘画方式。学生也会觉得学习起来,更有兴趣是有成就感,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对教材的使用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同时注重美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要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多样的作业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都应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老师们也要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实践在探索中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气氛一定是轻松,愉悦高效、和谐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新课改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修养方面不能产格要求自己,新课改之后,美术教师地位提高,给教师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调的空间。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的去为美术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推荐访问:暑期 新课标 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7篇) 美术组暑期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