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4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4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2018年09月14日10:53:32来源: 光明日报作者: 于向东[复制全文] “人民&r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4篇,供大家参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4篇

篇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 2018 年 09 月 14 日 10:53:32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于向东 [复制全文]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的基本概念,也是《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于人民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我们党对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深刻认知,对以人民为中心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光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是党员干部开展工作实践活动的根本遵循。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居于基础性的突出位置,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其本身也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包含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观念。其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学习理解,这些方面既相互联系,又侧重不同角度,共同形成有机整体。

  目标宗旨观。人民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享用者、社会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明确目标宗旨,我们的奋斗、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历史动力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鲜活实践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我们要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

  人民利益至上观。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这些论述表明,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我们党的全部奋斗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体现出新特点、新特征,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保障改善民生思想。民生无小事,民生关系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战略部署和措施要求。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扶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等的大量论述,是我们党保障和改善民生思想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思想。在政治建设、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思想,要尊重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不懈追求的实践目标和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依法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加强制度保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能力,储纳天下英才,调动人人成才的积极性,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群众路线思想。这一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很好地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基层组织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职责的同时,还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思想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层面的创新发展。

  文化使命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表现在精神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担负文化使命,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同时大力培育和践行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造福世界人民思想。中国人民追求的中国梦,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努力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赞同,也是造福世界人民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人民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历史主体,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辉煌成就,向人民交上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

篇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学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会文章-深入理解和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一个政党如何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关乎这个政党的性质,决定这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和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我

  2 们要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一、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引人民探求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根植于人民,强调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推进人类解放的正义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昭示世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

  3 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彰显。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些都是执政者可资借鉴的思想。《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为公”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理想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传承并光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向前发展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既有来自国际的,也有来自国内的,既有来自经济社会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力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抗击疫情斗争波澜壮阔的实践,有力诠释了党的领导优势、依靠人民群众的优势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靠人民、带领人民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5

  二、准确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重要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刻阐明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让老百姓幸福。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谋求人民幸福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的真挚情感,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

  6 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我们要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地域上、人群上一个都不能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始终保持党同

  7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为了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三、全面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理论命题,又是基本方略;既是政治立场,又是根本要求,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重要的政治责任,也是重要的政治考验。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承认不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40 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当前,

  8 我们党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才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广泛性和高质量要求,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整体协调,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突出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精准聚焦现阶段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精准对接改革所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回应群众强烈诉求和热切期待,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9 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当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要加快恢复生产生活正常秩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就业、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体兜底保障政策。要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继续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以党的自我革命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10 业同向发力、相得益彰。

篇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72 -中国校外教育AFTER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2022年04月 第02期Apr.2022

  No.0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教育内涵及意义余建军  姬海涛a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教育,从教育发展的价值、动力、原则三方面,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为谁发展教育、靠谁发展教育及如何发展教育这三个重要问题,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思想。关键词:人民为中心;价值;动力;原则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8502(2022)02-0072-10作者简介:余建军,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姬海涛,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 。因此,作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一、教育价值: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谓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理解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2] 。据此可知,教育价值是教育以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满足人a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哲学语境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Y2017D12)。

 - 73 -的精神需要的效益关系,它大体包括教育的本质、目标和功能等内容。其中,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价值的客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教育价值的核心内容,教育的功能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就教育的本质说,中外思想家有诸多论述,但大多和育人有关,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3] 。就教育的目标和功能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是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从教育史上看,有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即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和个体本位的教育观。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个体本位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为个体的发展完善服务的。然而,无论把教育放在个体的需要和本性本质的完善上,还是放在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上,都失之偏颇。教育促进人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以人性的完善和进步为目标,但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而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为了人,依靠人,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功能。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的实现受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以往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教育大多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不可避免地沦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其价值难以得到真正的体现。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教育价值的实现创造了绝佳的社会条件,使人民真正成为教育价值的主体。首先,在教育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上,我国一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所谓教育的基本立场,指“国家与政党在分析与解决教育问题、发展教育事业时所秉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是区分不同性质教育的前提” [5]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从经济根源上杜绝了人剥削人的可能性,为人和人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社会关系创造了制度条件,为教育功能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1949 年 12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6] 。这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为人民群众办教育还是为少数统治者办教育的显著区别。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不但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而且把“教育为人民服务”写进教育方针。在 1999 年 6 月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两个服务”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本质功能的集中体现,教育既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也要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完善,是人与社会、个体与人类的高度统一。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7]的重要论述,“四个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指明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 74 -和目标追求,突出教育发展的人民性的理论基础、政治要求的道路方向及时代性的科学内涵,是人民性、政治性和时代性的高度统一,体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国家时代要求的统一。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让教育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增智添力,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最大价值。其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我国一直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根本目标,要建立一个人人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8] 。1981 年 11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 1995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9] 。中共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202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扫清一切制度机制障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教育的一贯宗旨和价值目标。最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评价教育工作的根本尺度。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既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原则方法,也是评价标准。事实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方向和要求,也是回应“办什么样的教育”这一问题的总纲和评价标准。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教育能为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满足,能为人民带来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民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为、学有所用。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到来,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逐步向强起来过渡,人民对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既是教育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人民的心声和意愿。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过去,在教育普及率低的情况下,“有学上”成为人民满意的标准;如今,在教育普及率高的情况下,“上好学”就成为人民的期盼和追求。不仅如此,人民满意的标准还

 - 75 -体现在不但比过去好,而且比周围的人好,这是一种与他人比较后产生的满意感,具有主观性、多元化、个性化和动态性的特点。所以,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评判标准,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提高教育公平为核心,通过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引导和满足人民根本性的教育需求。因此,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的教育价值立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的教育价值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教育价值评价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论,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教育为了谁”“培养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样的教育”等重要的价值问题,集中体现了教育的价值本质、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等内容。二、教育发展的动力: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办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就经济和教育的关系而言,经济决定教育,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制约经济,教育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发展经济必须重视教育。就教育和政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国家、政府所需要的各级政治管理人才,是一切社会的共同要求,也是阶级社会中教育阶级性的突出表现” [10] 。政治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反之,教育又制约政治的发展,学校教育直接担负着宣传政治思想和培养政治人才的任务。因此,发展教育必须辩证地把握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等的关系,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教育。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质上要求教育坚持党的领导,教育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要为党治国理政服务,这是教育政治性的突出体现。教育要培养具有现代政治素养的管理人才和合格公民,培养既能为国家社会治理服务又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这是教育政治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教育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是教育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就是坚持人民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从理论上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制定正确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发展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教育的本质及发展的原则和方向,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科学教育方针政策,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从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一系列教育方针,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促进教育事业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反对封建的、反动的、落后的旧教育,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良好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思想,制定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任务,为建设和巩

 - 76 -固社会主义,培养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技能的社会劳动者。1957 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重心转移的形势,邓小平同志提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为进一步明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推进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指明方向。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党的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随后又提出“三个面向”的思想。1985 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些规定除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以外,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1995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进一步从培养途径和人才规格上对教育做了具体的规定。从以上变化中不难看出,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始终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基础,经济社会变了,教育方针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方针政策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变化状况,满足了社会变化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9 年,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中共十六大报告重申教育的“两为”方向、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这些论述结合了时代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国家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方向、原则和途径,具有鲜明的战略性、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和育人性等特征。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除继承以往的教育思想外,又增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篇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决 策 探 索2019.5 下 22决 策 探 索2019.5 下刍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文 / 刘中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和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战略,对党和整个国家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答,这不仅深化了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相关的执政规律的充分认识,在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大胆创新,为我国开创了一个治国理政的全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这一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意愿,并做到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这是我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开创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都坚守着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革命性成功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和不断进行的新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党的执政一切为民的理念,将一切工作都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在所有基本要求的首位,同时提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两个战略方针,并始终强调要更好地保证人民可以当家作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可以平等发展平等参与的权利,由此来确保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此来实现共同富裕。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人民是否真的享受到了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党所有工作努力的方向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在一切工作中,都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作为谋划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在今后作出的所有规划或者决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民是否能从中得到实惠以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并发展这一思想的同时还提出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理论。面对新任务、新时代、新矛盾,我国是否能顺利发展的关键力量就是人民,因为每一次无论是经济或者是政治活动的变革都与人民的参与息息相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而人民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创造新时代以及解决新矛盾与新任务的主体。如今,要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应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应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首创精神,只有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整个社会才能够更加充满活力,才能够不断地进步。最后,应善于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与智慧。我国的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依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新时代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应该做到以人民为师,做到问计于民。(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成果是由广大人民共享的这一终极目标。一是做到加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步伐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中的价值目标。二是做到加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步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安排解决这些不公现象。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否能从理论基础上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来谋划发展,与是否可以在实践中围绕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推动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根本区别。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立场,其尤为突出地体现了我党对于“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弘扬与坚持。(二)彰显了对党的根本宗旨的传承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出了我党的一贯思想,并突出体现了我党在谋划发展与思考的问题上,对于根本宗旨的坚持与传承。《党章》中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决定了我党思想理论的价值导向的根本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三)确立了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地位的这一内在要求,凸显出了“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这一最高的价值取向,同时牢牢地树立了在新发展理念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与基础,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基本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发展思路的完善和创新都加速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新发展理念是我党在新时代,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党的执政规律进行深刻认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都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和最科学的把握。(四)增强了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凝聚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非常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因为其展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以及政治立场,表明了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党的意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党性与人民性是一致的,我党是和人民一条心,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因此这必然会使广大人民对党有着越来越深的信赖与认同感,人民也将会更加团结并且坚定地凝聚在我党的光辉旗帜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意味着我国今后所有的发展都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人人都可以享受并拥有发展的机会,也可享受并拥有所有的发展成果,这与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前途与命运息息相关。由此看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出了全面的回应,从而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事业中去,为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这同时也将推动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发展这一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必须遵循的理念并且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可以团结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单位:中共淮滨县委党校)井冈山时期的统一战线研究 文 / 廖俊杰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把统一战线概括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党在各个时期都把统战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统战工作为党、国家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统战思想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井冈山时期,党组织一直坚持发展统一战线,为后期的斗争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井冈山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进行分析研究。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和朱德等党组织成员就十分注重统一战线的建立,当时主要实施的是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对袁文才和王佐进行武装改造以及团结小资产阶级等。井冈山斗争时期开辟的统一战线,在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以后中国革命各个阶段开展统一战线积累了宝贵经验。一、井冈山时期的统一战线分析(一)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井冈山斗争的胜利具有关键性作用。1927 年 10月 24 日,为了和当地百姓搞好关系,井冈山荆竹山雷打石工农革命军颁布了“三大纪律”。1928 年 1 月在遂川县城李家坪召开了全体革命军指战员大会,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六项注意”,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六项注意”后来完善为“八项注意”,成为我军的重要行动准则。1928 年 12 月,在湘赣边界的工农兵政府制定出第一部成文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法律形式将边界土地的革命成果进行有效的固定,是对边界土地革命经验的有效总结,决策观察 党建研究

 23决 策 探 索2019.5 下 22决 策 探 索2019.5 下刍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文 / 刘中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和新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战略,对党和整个国家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答,这不仅深化了我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相关的执政规律的充分认识,在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大胆创新,为我国开创了一个治国理政的全新境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并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这一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意愿,并做到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这是我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开创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都坚守着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革命性成功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和不断进行的新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党的执政一切为民的理念,将一切工作都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在所有基本要求的首位,同时提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两个战略方针,并始终强调要更好地保证人民可以当家作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利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可以平等发展平等参与的权利,由此来确保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最根本目的是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此来实现共同富裕。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人民是否真的享受到了实惠作为检验工作是否有效的试金石。党所有工作努力的方向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在一切工作中,都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作为谋划未来发展的基本准则,在今后作出的所有规划或者决策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民是否能从中得到实惠以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发展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并发展这一思想的同时还提出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理论。面对新任务、新时代、新矛盾,我国是否能顺利发展的关键力量就是人民,因为每一次无论是经济或者是政治活动的变革都与人民的参与息息相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而人民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创造新时代以及解决新矛盾与新任务的主体。如今,要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应充分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次,应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首创精神,只有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整个社会才能够更加充满活力,才能够不断地进步。最后,应善于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与智慧。我国的革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依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新时代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应该做到以人民为师,做到问计于民。(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成果是由广大人民共享的这一终极目标。一是做到加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步伐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中的价值目标。二是做到加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步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安排解决这些不公现象。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意义(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否能从理论基础上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来谋划发展,与是否可以在实践中围绕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推动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根本区别。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立场,其尤为突出地体现了我党对于“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弘扬与坚持。(二)彰显了对党的根本宗旨的传承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出了我党的一贯思想,并突出体现了我党在谋划发展与思考的问题上,对于根本宗旨的坚持与传承。《党章》中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决定了我党思想理论的价值导向的根本就...

推荐访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重大意义 内涵 坚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