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5篇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5篇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关于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 李成贵 在政策系统中,正确的具有远见的政策固然重要,然而,正如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1966)曾说过的,&l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5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5篇

篇一: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于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

 李成贵  在政策系统中, 正确的具有远见的政策固然重要, 然而, 正如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 (1966)曾说过的,“即使有了最好的政策, 也难以确保获得成功。”

 大量的事实表明, 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些政策不是没有被执行,就是在执行中走了样,政策执行起来总会遇到许多牵制和障碍,以至最终取得的成果或者节外生枝, 或者适得其反, 往往不尽人意, 收效甚微。

 所谓“播下去的是龙种, 收获的却是跳蚤”, 抑或“种瓜得豆”, 正是此种情况的写照。

 比如, 一些国家的民主化改革, 最初往往是煞有介事, 声光毕露, 但过不了多久, 就可能偃旗息鼓, 草草收场。

 又如, 在一些国家宣布为维护穷人利益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大多数难以实施, 就是实施了, 结果得益的却是那些并不太穷的人。

 诸如此类的情况说明, 对于政策的实际效果而言, 那些用以实现政策目标的战略性决策、 实施步骤、 方法和具体措施, 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对国外政策执行的已有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引介,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 对政策执行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即政策执行条件, 进行了着重分析; 旨在为人们理解我国的改革过程, 特别是为理解一些重大改革的实际效果, 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众所周知, 我国的改革开放, 与前苏联和东欧不同, 走的是一条由易到难的路子。

 20 年来, 我们“摸着石头过河”, 曲曲折折向前迈进。

 今天, 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 那些从前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 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 不仅在于有没有好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在日趋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执行政策。

 因此, 政策执行这一被长期忽视的重要问题, 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和解释。

 一、 把政策执行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以往人们在研究政策问题时, 关注的重点大都是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内容, 而对于制定出来的政策怎样执行, 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这种情形, 到了 70 年代有了明显改善。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政策执行研究起源于70 年代的美国。

 除了其他因素以外, 这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

 美国政府从 60 年代末开始, 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公共工程, 如向贫穷开战, 扩大就业等。

 这些庞大的政府计划, 听起来非常鼓舞人心, 但执行的结果却没有预期的那样令人满意。

 它们或者是成就有限, 或者是遭受挫折, 甚至以失败告终。

 这种政策设想与现实层面的巨大反差, 开始引起人们 (尤其是政策研究者)

 的相当关注。

 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下,美国政治学家普瑞斯曼(J. Pressman)

 和威尔达吾斯基(A. Wildavsky)

 在 1973 年出版了一部名为《政策执行》 的著作, 对此种现象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剖析。

 该书起了一个颇具讽刺性、不失幽默又略显冗长的副标题:“华盛顿的宏大期望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 或为什么联邦政府计划被执行了一点是令人惊奇的? 这便是试图在希望破灭后重整士气的两位同情的观察者所讲述的有关联邦经济发展机构的长篇故事。” 从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政策执行问题的关切。当然, 对政策执行研究而言, 重要的也许并不是普瑞斯曼和威尔达吾斯基对奥克兰项目的具体

 研究和解释, 而在于他们把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政策执行” 问题, 引入了学术研究的范畴,促进了政策科学的发展, 并在政策研究领域形成了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到目前为止, 西方学术界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通过对其中一些有影响的文献的考察, 可以发现, 它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执行机构和组织问题。

 例如, 斯诺 (1980)就指出:“任何一项化观念为行动的作为都涉及某种简化工作。

 而组织机构正是从事这种简化工作的主体; 是它们把问题解剖成具体可以管理的工作项目, 再将这些项目分配给专业化的机构去执行。

 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不同, 可能会导致迥然不同的政策效果。

 于是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 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 也才能知道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定位和调整的。” 琼斯(1984)

 也指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和行为, 在诸多行为活动中,要以解释、 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

 所谓解释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 所谓组织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 拟定执行的办法, 为实现政策目标奠定基础; 所谓实施是由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 支付经费, 从而最终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

 诸如此类的论述都强调了政策的合法化过程以及政策执行机构的关键性作用。

 据此, 我们可以把政策执行理解为一个过程, 它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 通过建立组织机构, 采取解释、实施、 服务、 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 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或者说,政策执行就是要把作为观念形态的合法化方案变成现实形态的东西,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有组织的活动。

 二、 一个简要的模型 关于政策执行所牵涉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化的模型加以理解。

 该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

  政

 策

 制

 定 →政策输出→

 与

 调

 整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适

 宜

 的

 政

 策

 环

 境

 因

  素

  反馈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1)

 适宜的政策。

 它是政策制定者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根据各个集团的利益表达而确认和制定出的某项收益大于成本的政策。

  (2)

 目标群体。

 它由受政策直接影响而且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的那些人组成。

  (3)

 执行机构。

 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不同等级(hierarchy)

 的单位。

  (4)

 环境因素。

 它包括一国之经济技术条件、 各种利益关系、 社会政治权力结构、 意识形态以及与社会价值观和制度化机制相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因素, 这些来自环境中的因素决定着政政策效果

 策执行中的交易费用和竞争约束, 直接影响着政策执行的绩效。

 按照史密斯(1973)

 的观点,“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为一种约束通道, 政策的执行必须经过这个通道。

 不同的文化、 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例如, 在第三世界国家, 与地方自治有关的政策, 可能在乡村一级受到基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环境因素的巨大限制”。

 可以认为, 适宜的政策、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环境因素四者, 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三、 如何确保政策被顺利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关心的是某项政策如何才能被顺利的执行, 取得预想的效果, 或不致相差太远。

 这样, 在提供答案或认知方法时, 上述模型就未免失之简约。

 我们因此有必要更为透彻地分析政策执行所牵涉到的众多因素, 洞察这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这里, 着重想说明的是, 如果寄希望于一项政策能够被成功地执行, 就必须具备或去创造以下条件。

 1.

 强大的政府和强大国家能力。

 亨廷顿(1968)

 曾经指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世界各国之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它们政府的形式, 而是它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 实在是远没有政治发达国家政府和政治欠发达国家政府之间的差别大。

 在政策执行中, 一个强大的权力中心不仅可以赢得必要的权威, 做到令行禁止, 并可遏止“诸侯势力” 的恶性膨胀, 减少政策执行机构以及政策对象(目标群体)

 的紧张和对抗, 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税收资源, 保证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增长,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协调的基础, 为实施其所制定的政策, 特别是为公共开支, 以及为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中对弱质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扶持, 奠立物质基础。

 否则, 如果国家缺少必要的权威和财政能力, 政策执行的偏差将是无法避免的, 甚至会出现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 中说过的那种情况:“即使已经立法, 也只不过是小小的改革; 而那怕是小小的改革, 执行起来也很不得力。”

 2.

 适宜的政策环境。

 一项政策要想得到成功的执行, 就必须与特定的政策环境达成平衡,正如摩尔(1966)

 在他那部被誉为本世纪社会科学三大名著之一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中指出的那样,“形形色色的政策种籽撒播在不同的土壤中, 在某块土地上这一类种籽破土而出, 茁发为参天大树, 而社会历史环境悬殊的另一片土地上, 却遭到摧残, 以致不得不让位于另一类植物群落, 由此形成了风格迥异、 类别歧出的社会景观”。

 每一项政策都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 离开了特定环境的政策就会沦为无家可归的孤魂。

 比如, 在世界各地, 各国政府都要对农业进行干预, 但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 这种干预在一个农民占人口 80%的国家和一个农业劳动者占人口仅有百分之几的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

 再如, 苦于“现代病” 的发达国家急于“走出现代化”, 而为贫穷所困扰的发展中国家则急于“走入现代化”, 双方环境政策的价值论基础和选择基准自然相去甚远。

 如果穷国在涌动的“绿色思潮” 面前, 把环境目标提高到不适当的位置, 制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政策, 那么, 这些政策就有可能损害地方政府和普通居民的利益, 从而最终难以执行, 或在执行中被扭曲。

 这意味着, 由于各国的自然与历史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权力结构以及国际环境的不同, 政策的内容、 形式、 目标选择和变迁方向往往相差悬殊。

 一项政策只有与其所处的环境找到了适当平衡的政策, 在执行中才能减少压力、 紧张和冲突, 取得预期效果。

  此外, 有必要指出的是, 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意外变化, 乃至某些偶然事件, 也经常

 对政策执行构成严重的影响。

 正像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波普尔(1972)

 那个“云和报时钟” 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样, 人类社会并不像报时钟一样规则地运行着, 而是像流云一样变幻不定, 而且云与非云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而人类行为上细微的差异有时会通过边际上的积累而最终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简单的变化将导致令人震惊的复杂反应。

 这就是说, 政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从而, 政府决策者和立法者很难预知到政策环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由于环境中发生了事先未知的变化, 就有可能使得某些政策的执行受到干扰,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根本不能实施或实施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即出现了普遍性的政策效应偏差和政策失败。

  3.

 合理的政策结构。

 政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现象, 除了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某种契合外, 各项政策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并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整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政策结构中,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起着维持和平衡整个政策体系的功能的作用, 当某项政策的性质发生变化时, 其它各项政策以及整个政策体系都会受到压力并发生变化。比如,有些政策鼓励生产性资源配置, 对投入积累和科技进步形成刺激, 有些政策则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发生作用。

 因此, 一项政策安排的作用和效率极大地依赖于其他有关政策的存在。

 由于各种政策安排是彼此关联的, 因而不参照体系中其他相关的政策安排, 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政策安排的效率。

 很显然, 政策单项可能是有利的, 但如果与政策体系中其他政策安排不能相容,则最终也是不实用的。

 这指明, 成功的政策不仅要与特定的环境达到平衡, 而且还必须达到政策体系在结构上的均衡和协调。

 政府在政策的实际供给中, 必须对各项政策的效用及政策间的摩擦和容纳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避免政策之间的相互矛盾。

 惟其如此, 一项政策才可望得以顺利执行。

 4.

 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作为一种常识, 一项政策执行情况无疑与该项政策的可操作性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人们经常会发现, 某项政策所以得不到执行, 往往是因为该项政策缺少可操作性。

 一方面, 尽管改革意识很强的政治家或新派人物, 可能会很快地制定一套新的政策, 但这些政策赖以运行的经济、 政治、 社会机制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利益格局尚未合理化, 政策执行者素质太低, 对政策缺乏理解和领悟, 等等。

 这种不对称性, 结果就会导致政策目标过高。

 另一方面, 通常情况下, 政府推行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有关专家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 但是, 专家们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流于空泛或过于理想化, 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 他们多半是通过把实际施行的与理想状态中会出现的情况加以对照的方式来设计或构造改革的对策建议的。

 丁伯根(1956)

 曾针对这种方式指出,“这样的研究程序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实施为实现理想状态所必须的操作步骤, 但是它们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因此, 在政策的设计和制定中, 必须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避免理想化的倾向。

 而要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 就必须有足够的政策手段。

 根据著名的“丁伯根法则”,“政策手段变量必须在数量上多于政策目标变量”, 否则, 就会因缺乏可动用的手段, 而使所择定的目标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此外, 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如果政策朝令夕改, 就会使得执行者无所适从, 并在执行中出现混乱, 影响执行效果。

 5.

 政策执行中损益关系的合理化。

 一项政策的实际执行往往直接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损益关系, 特别是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 由于利益主体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上林立着为数众...

篇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Journai of Guizhou Normai University( Sociai Science)2006 年第 1 期( 总第 138 期)试论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性及意义!徐维英( 苏州大学 电子信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摘 要:在公共政策的理论中,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实施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因为,一项公共政策的成功与否,要依赖于它的有效监测、问题认定和正确的制定,但更重要的是它要得到正确的执行。关键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监测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733X (2006)

 01 - 0097 - 03On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Effective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iesXU Wei-ying( Schooi of Eiectronic Inform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Abstract:In theories regarding pubiic poiicies, how weii the poiicies are impiemented is an issue of great importance. The suc-cess of a pubiic poiicy hinges on the effective diagnosis of the probiem and proper poiicy - making to address the probiem, butmostiy on the effective impiementation of the poiic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effec-tiveiy carrying out pubiic poiicies.Key words:pubiic poiicy; effective impiementation很久以来,政策研究的重心一直在于政策的选择或政策的制订,很少关心政策的执行。

 只是到了本世纪 70 年代,普雷斯曼 ( pressman)

 和威尔达夫斯基 ( wiidavsky)

 发表了 《政策执行》 (1973)

 之后, 越来越多的政策分析者和公共行政学者开始关注政策执行问题。

 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 在于人们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日益认识并体验到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良法美策贵在能行” , 任何政策, 即使一项最理想或最完善的政策,如果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得到实施,其效果和效用也显示不出来。在公共政策的理论中,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实施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因为,一项公共政策的成功与否,要依赖于它的有效监测、问题认定和正确的制定,但更重要的是它要得到正确的执行。所谓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指政策方案经合法化后, 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公共政策要达到其预期的目 标, 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关键在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正如美国学者艾利森所言,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说政策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 10% ,那么其余 90% 都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然而, 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常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使得政策实施后不能实现政策的既定目 标,反而造成政策执行走样。

 因而,有必要分析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障碍, 才能克服其不利影响, 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用系统论观点来分析,我们可以把公共政策执行看作是由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和公共政策对象两个79!收稿日期:2005 - 10 - 09作者简介:

 徐维英 (1978 - )

 ,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研究方向:

 政治学。

 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公共政策执行体系。

 任何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我们分析和把握公共政策执行系统, 还必须分析和把握对其发生影响、 促使其发挥作用的环境。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在于,政策本是为了解决一定的政策问题而制定的,或者说政策的社会价值只在于解决政策问题,即获得可以明确表述的政策效果,而政策执行是决定政策社会效果的关键之一。

 换言之,政策研究不应当仅仅是理论科学,而应当同时是行动科学。

 这就必须重视政策执行问题,不仅要重视政策执行本身,而且应当在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一般的意义上, “政策执行乃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 又以解释、 组织和施用三者最为重要。

 所谓解释,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成一般人所能接受和了解的指令; 所谓组织, 乃是设立政策执行机关,用以拟定执行的办法和落实政策; 所谓施用, 即由政策执行机关提供例行性的服务与设备,支付各项经费,进而完成政策目 标” 。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是比较丰富的。

 其中,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理论学派的观点, 应当对理解单一制国家公共政策执行有效性的问题有所帮助。组织理论学派认为,在三个方面的规范或状态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直接相关:第一,组织原则。

 组织原则是组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集中表现。

 按照传统组织原则— — —行为主义组织原则— — —系统及权变组织原则,规范组织行为,将对组织的政策执行的意愿和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通常,三种类别的组织原则在政府政策执行的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在不同的政策执行问题上和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上有所侧重。第二,组织结构。

 结构涉及到组织的权力分配,涉及到集权与分权的安排,涉及到组织的控制力,涉及到组织资源的集结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力量的使用方式。

 通常, 在需要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政策执行问题上,倾向于采取较为集权的组织结构, 反之, 较为分权的组织结构在现代国家条件下可能更优。第三,运作方式。

 运作方式主要表现两种情形:

 其一,在政府内部,政策决定与政策执行之间是依靠建立共识和有效沟通的方法进行协调以取得一致,还是依靠命令和指挥的方法强制推行; 其二, 在政府外部,政府既定的政策决定的实际执行与政策对象之间是依靠政府公共权力的权威强制推行,还是依靠政府政策决定的权威性加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过程中实现政策目 标。通常,建立共识的途径政策代价最小,政策效果最佳。按照组织理论学派的观点,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具有若干方面的可以观察的特征:

 (l)

 政策执行是一种活动或行动的过程。

 其目的是试图将既定的政策目 标由一种法权的规定性变为一种可供观察、 可供比较的实际结果。(2)

 政策执行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或行动。

 它通过组建机构、 召集人员并获取必要的授权的方式形成组织特有的力量, 进而依靠组织的力量有计划地实现政策决定规定的政策目 标。(3)

 政策执行是一种法权活动或行动。

 它向社会公众解释政府的既定政策, 要求社会公众遵从法律并与政府一道执行法律。(4)

 政策执行是一种广泛的活动或行动。

 它综合利用信息、 资讯、 沟通、 权力、 财政等政府手段推进政策执行。(5)

 政策执行是一种持续的活动或行动。

 它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中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政策目标。(6)

 政策执行是一种追求政策效果的活动或行动。

 它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但以不违反法律为限度。(7)

 政策执行是一种需要不断总结来自实践的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行动策略的活动或行动。

 它强调在既定的政策规定性的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众多,概括地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政策决定、 政策资源、 政策执行环境。

 其中, (l)

 政策决定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 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告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

 这种规定的合法性、 合理性、 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2)

 政策资源大体上等同于政策执行条件, 指政策执行主体执行既定的89

 政策决定时必须具备的那些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

 客观条件主要指政府为执行特定的政策所提供的公共资源的种类和数量。

 政策执行主体实际获取和实际使用的国家公共资源种类和数量, 既构成了有效执行政策的条件,又构成了检验政策执行的政策效果的价值评判标准之一。

 主观条件主要指政策执行人员的效忠国家的政治信念、忠于职守的专业精神、严于自律的职业操守,以及遵从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坚定性。(3)

 政策执行环境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 身之外的诸多社会因素和自 然因素的总和。环境的改变将可能增加或减少政策执行的难度。中外政府公共管理的实践一再证明,政策执行是一种与政策制定同样艰难的过程,其复杂性并不低于政策制定。

 在假定政策规定正确的条件下,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在观念形态上主要来自 对既定政策决定的轻视,在群体关系上主要来自 对既定资源 ( 利益)

 分配的不满和抵抗, 在客观情势上则可能来自 执行者能力不够、政策资源不足、抵抗过于强烈等与政策决定相关联的问题。“有法不依” 可以用来概括所有这些现象。

 它表现为一项既定的政策在经过合法的政策议程并决定之后, 在实际的政策执行过程中却不能得到执行,或者不能得到完全的执行,或者被歪曲后得到执行, 或者表面上得到执行而实际上没有得到执行,甚至可能完全背道而驰,不但不能解决政策问题, 反而导致原有政策问题的恶化。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指的就是这些现象。

 政策决定的社会效力因此大大降低。

 这就促使人们不能不重视政策执行问题。

 与此相联系,关于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任务的完整表述为:

 如何正确地制定政策和如何有效地执行政策。

 后者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政府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建法制国家的基本的命题之一。参考文献:[l]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R] .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 N] . 人民日报,2004 - 03 - l6 (l)

 .[3] C. 0. 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iic Poiicy (2ed)

 [ M] . North Scituate,Mas. :

 Duxbury,l977.责任编辑 朱健华

 英文审校 孟俊一99

篇三: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姓名:

 崔运强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行政管理指导教师:

 张锡恩20060325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公共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虽’ 然学术界对政策执行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 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研究, 这其中包括自上而下的视角、 自下而上的视角以及把这个两个视角的整合等, 但这些视角的研究在面对复杂的政策执行时, 往往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局限性以及自身不能解释的现象. 基于这种现实。

 本文从制度分析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 探寻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制度性因素, 并试图构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良性运行的制度框架, 以此来达到优化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目的. 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性分析方法, 并辅之以实证分析.本文从结构上来说共分为四部分. 在第一部分导论中, 对公共政策以及政策执行的涵义进行了界定, 归纳了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意义, 并对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理论和视角进行了重新梳理, 找出多种理论的缺陷, 从而提出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视角.论文从制度分析框架入手。

 探讨了制度分析框架应用于公共政策执行研究上的可行性, 提出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框架, 它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通过对公共政策执行者和目标群体行为的互动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 是制度通过组织结构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三是制度设计必须以公共政策执行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为前提. 四是制度设计必须借鉴国外政策执行的经验和我国的本土化.由于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论文第三部分运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框架, 从规范人的制度、 规范组织的制度、 制度环境、 监督体制以及非正式制度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制度性根源.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根据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制度行障碍, 提出了构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良性运行的制度框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制度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公共政策执行, 探索其可行性, 提出了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框架, 并分析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以及进行了制度上的救治.关键词。

 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制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P u b licp o licy im p le m e n ta tio n 雒a n im p o rta n tlin k in th ep o licy p r o c c & s,its im p o rta n ceh a sg ra d u a llyb e e nreco础A lthougha c a d e m icr e se a r c ho np o licyim plem entationsta r tedla te,ra p id d e v e lo p m e n t,sc h o la r sf r o md if f eren tp ersp ectiv esf o r th e stu d yo fp u b lic p o licyim plem entation,i眦ludingth ep唧)cctiveo fto p - d o w n 'b o tto m - u pa n dth ein teg r a tio no fth etw op e r sp e c tiv e s,b u tth esepc稻p硎v鹤ofr e se a r c h in th e f a ce o fc o m p le x p o licyim p lem en ta tio n ,O f tenth ere is ad e g r e eo f self - lim ita tio n s a n d c 缸n o tex p la in th ep h en o m en o n . B a sedo n th isrea lity ,th isa n a ly siso fsysT . emf r o mth isnew 脚ctiveo fth estu d yo fp u b licp o lic y im p lem en ta tio n ,to e x p lo r eth esy stem icf a cto r sa f f ectin gth eef f ectiv eim plem entationo f p u b licpo licies,a ndtr ytob u ildah e a lth yf u n c tio n in gf r a m e w o r ko f sy ste mo f p u b lic p o lic y im plem enta tio n,in o f d 盯tO a c h ie v e th ep u rp o seo fo p tim iz m gth eim plem entationo fO U J"p u b lic p o licy . T h ep a p e r s p rim a rilyu s en o r m a tiv ea n a ly sism eth o d s,a n dsupplem entedb yem p irica la n a ly sis.T h e锄isstr u ctu r a llyd iv id ed in to f o u rp a r ts. T h ef irstp a r tin th ep ro ceed m g s,咖d iesth eIm plem enta tiono fp u b lic p o licy 越w ell越th em 明n in go fd ef in edp o lic y ,S u m m a r iz e sth esig n if ica n ceo fth estu d yo f p u b lic p o lic yim plem entation,T heoretical stu d ya n dp c档p ectiV 髓o f p u b licp o licyim plem entationa n dare- d ef in in g , Id en tif yv a r io u sth eo r etica le r r o r s,ino r d e rto p ro v id ea p ersp ectiv eo f sy stem f o rth ea n a ly siso f p u blicp o licy im p lem en ta tio n .P a p e r sf r o ma 锄a l蜘ca lf i- a m ew o rko f sT ste mtoe x p lo r eth ea n a ly sisf r a m e w o r ko f sy ste mo fp u b licpolicy im plem entationf o rth ef ea sibilitystu d y ,m a d cth ea n a ly sisf r a m 倒v o r ko f sy stemo fp u b U cpo licyim plem entation,Itsh o u ldin clu d e f o u ra sp ect:

 F irst,th esy ste ma d o p tedf o rp u b lic po . cy im plem entersa n dth eta r g etg r o u p sto co n d u ctiI吐e矗K ; d №pla yaba sic ro le.S e c o n d , th e S ystemth r o u g h o rg a n iza tio n a lstr u c tu r e h a s th eim p a ctf o rp u blic po licyim plem entation. T hird,thesy stemm u stbed esig n edtoim plem ent p u b lic p o licyv a lu e sa n de th ic s嬲apreco nd itio n. R 棚恤th esy stemm u stb ed esig n edf o rth eex p erien ceo ff o r e ig np o licyim p lem en ta tio na n do u rlo ca liza tio nS in ceth erea re脚皿啊册u s_ m D blem sa b o u tp u b lic p o licyim p lem en ta tio n ,th eth ir dp a rtm a k e su seo f asy stemanalysis丘锄co f p u b licp o licyim plem enta tion,fromth en o l'll坞o f th esy stem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ta n d a r d iz e do rg a n iza tio n sy ste m s,e n v ir o n m e n ta l sy ste m s,m o n ito r in g sy ste m a n d th ein f o rm a lsy stemo fth ef o llo w in gf iv e a sp e c tso fO U rp u b lic p o licy im p le m e n ta tio n ,e n dA n a ly z eth esy ste mS O U f ∞o f ex istin gth ep r o b le minth ep u b licpo licyim plem enta tio nino re,co u n lr y . T h e f in a lp a r t p u ts f o r w a r dsettin g l|pth e sy ste mf r a m e o fp u b lic po licyim plem entationf o rpo sitivem o v e m e n ta cco r d in gto th eex isten tsy stemo b sta cle in th ep u b licpo licyim p le m e n ta tio ninO U rco u n try .T h e in n o v a tio ninth is te x t isp la cedf r o mth isn删pc蔼pe咖ofth esy ste mtostu d yp u b licpo licy im plem entation,exploringitsf ea sibility ,p u tsf o r w a r d asy ste m a n a ly sisf r a m c o fp u b licpo licy im plem enta tiona n dm lysiso f m eex isten tsy stemo b sta cleinth ep u b licpo licyim plem entationa n dU en m 瞳en tf o rth e in stitu tio n a lo b sta cles.’K e y w o r d s:

 p u b licpo licy po licyim plem entationsy stem3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1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F h 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J论文作者签名:

 陋导师签名:加占. 弓. 西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导论( 一)公共政策和政策执行的涵义公共政策∞是。

 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o , 公共政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以特有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牵涉到社会中每一个人、 群体和组织, 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从政策科学的创始人一德・D ・拉斯韦尔提出政策科学以来, 学术界对政策科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甚至有些人把公共政策学当作当今社会的显学之一. 20 世纪7 0 年代以前, 政策学家对政策的本质和价值、 政策研究的方法、 政策的参与者及其调节以及政策的诸模型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并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使政策科学逐渐系统化、 科学化, 大家逐渐达成了一种共识:

 公共政策就是研究政策的制定, 只要制定出科学而又富有价值的政策, 通过控制的方法, 政策就会自动地得到良好的执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政策理论与实践并不能很好的吻合, 制定出好的政策并不必然代表政策得到良好的执行. 由于美国奥克兰大项目的失败, 19 7 3年, J・普雷斯曼和A ・威尔达夫斯基共同发表了著名的‘执行论》 ,标志着政策执行研究的开端, 学术界也逐步认识到完整的政策过程不仅仅就是政策制定。

 它还包括政策执行、 评估, 监控和终结。

 政策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政策执行研究起步较晚, 在短短30 多年的研究过程中, 学术界也提出了相当多的政策执行理论, 但很多理论还不够成熟, 在实践中还不能得到很好的验证. 这主要表现在政策执行研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也提出不少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之间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甚至概念之间还相互冲突, 这也带来整个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混乱, 那么如何来给公共政策执行下个定义呢?政策学家对政策执行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

 一种是把政策执行看作是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的行为, 另一种是把执行理解为执行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 ・前者有学者如詹姆斯・E ・安德森把政策执行理解为:

 “政策执行主体动用各种人力、 组织、 程序和技术等, 把已经采纳的政策付诸实践, 以达到政策或项目的目标. ” o 张泰峰教授把公共政策执行理解为:

 “简而言之, 所谓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 政策执行者通。

 本文中, 政策和公共政策是通用的, 政篡就是指公共政簧・转引自来祟实, 陈掘明. 公共敢策[ I】

 . 北京l中嗣人民大学出版社, 19 9 9 l 2・参见[ 韩】

 昊镊泓. 垒荣抨. 致策学的主要理论叫].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 0 5, 39 9・转引自J锄s P ・L e ste r e n dJo se p hS tew 吼. Jr. P u blic P o lic y I a nE v o lu tio n a r y A p "o o ch D l】

 . 中重人民丈学出版社。

 20 0 4 |10 4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运用各种政策资源, 以实施、 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 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 国后一种观点把公共政策执行理解为一种过程和结果, 例如政策执行可以定义为。

 一种权威联邦立法决议变为现实指导下的行动或进程. ” o 综观以上两种理解, 各有道理,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执行, 前者侧重于自上而下的控制, 把其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 而后者强调了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 强调了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行动和结果. 实际上,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我们应该结合这两种观点而动态的界定公共政策执行, 它应是在一系列组织、 技术、 制度环境等因素决定下的各执行参与者之间互动而形成的一种过程。

 这个定义既强调了政策执行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又强调了政策执行不仅仅是政策执行者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控制, 而是政策执行各参与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意义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它在整个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

 政策执行得好坏, 关系到政策内容的实现以及政策实施的范围和程度, 政策执行不力或不当。

 非但未能解决问题, 而且会使原有问题更加恶化, 引发新危机”・,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i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公共政策的目标. 一项政策制定出来并被采纳以后, 并不等于政策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得以自动实现, 制定出来的政策必须得到有效执行, 才能够实现公共政策的价值和目标.2、 政策执行是对政策制定的实践检验. 一项公共政策制定出来, 必须经过实践,经过执行, 才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政策的优势和不足, 并为进一步地政策修正或重新制定提供重要依据.。.3、 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中最重要的环节, 它具有实践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制定、评估都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结果做静态的分析和评判, 而政策执行比较复杂, 它会随着执行主体、 客体、 时间、 环境、 规模等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更能把握现代复杂的社会现实, 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

 强摹峰, [ 夔]E rtc R ea d er. 公共政策分析叫】

 . 郑州大学出版杜. 20 0 4 :

 III。

 4+ 2JlII Ja m s P ・L e st e ra n dJo sep hS tev a r t。

 Jr . P u b licP o lic y lA nE v o lu tio n a r y A p p r o a c h D I】

 . 中蛋人民大掌出版社, 20 0 4 t 10 5・黄斌. 略论市场经济下公共政策的执行——蒹谈。

 上有政麓下有对策’ 的现量[ J】

 . 福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 9 7 . h 62’。.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视角与理论成果’20 世纪7 0 年代威尔达夫斯基开始的政策执行研究以来, 已有30 多年的历史了, 由于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结果之间存在着距离, 学者还没有开发出比较系统的政策执行理论来弥补二者之间的鸿沟, 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 政策执行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根据对执行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视角的不同, 笔者又参照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 把政策执行化分为三个时代, 各个时代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l、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的视角和理论成果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主要活跃在20 世纪7 0 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是J・普雷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 二人共同发表了‘执行; 联邦政府的期望在奥克兰市落空’ 一书,这本著作揭开了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执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案例的实证分析上, 通过分析各种各样失败的政策案例,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政策制定转移到具体政策项目的执行上来, 并强调了共同行动的复杂性和政策执行的动态关系. 这个时期主要采用“自上而下” 的研究视角, 这种研究视角就是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 认为:。

 行政机构并不是按照民主组织自身的特点来设计自己, 它们是一些等级性的组织, 其功能是执行更高( 1- - 一级)的政府权威所制定的政策” m , 政策执行过程蕴含在政策制定之后这一连续性的过程中, 自上丽下的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是公共政策制定者, 考察制定者的所作所为, 通过何种手段来实现政策的目标, 即强调了政策制定者在政策执行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这一阶段很多学者也认识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由于政策子系统( 地方政府以及众多利益集团)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 单纯的靠自上而下的对政策执行的控制往往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虽然这一时期政策执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也有许多不足, 这些研究过多地关注对案例的描述上, 并且很多只是感性化的认识, 而缺少对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型的建构. 同时, 政策学家过多地关注失败的政策执行案例, 从而对政策执行持有悲观的态度。

 其实, 政策执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自上而下” 的控制过程, 它应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2、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的视角和理论成果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复杂政策执行现象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式的建立上。

 这一时期研究成果颇丰, 主要分析了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变量, 采用了。

 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 即强调地方政府、 利益集团等政策子系统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 着重于多・托马斯・卫・簟伊. 自上面下的政策镧定[ I】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眈l 17 8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元参与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 西方学者加深了对公共政策执行性质的理解, 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 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了规定和分析,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有:

 行动理论学派、 组织理论学派等。行动理论学派把公共政策执行看作是执行主体为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和价值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行动. 其代表人物琼斯认为, 。

 政策执行乃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旖的各种活动; 在诸多活动中, 又以解释、 组织和实施最为重要. 所谓解释, 是将政策的内容转化成一般人所能接受和了解的指令; 所谓组织, 乃是设立政策执行机关, 用以拟订执行的办法和落实政策; 所谓实施, 即有政策执行机关提供例行性的服务与设备, 支付各种费用, 进而完成政策目...

篇四: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6 卷( 第4 期)o 0 0 7 8 8J. S Jll口厅. “A g ric. L 『h iy .( j5’ o cf 口l_ scf en ce E d if iD 万)Ⅳo . 4 V bl.62 0 0 7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目标群体研究贺小慧(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谷0 30 8 0 1)摘要:

 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目标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条件的。

 目标群体有其复杂性. 它能否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 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目标群体障碍是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 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目标群体障碍的出现。

 其主要措施有:

 确保公共政策合法性f 改善公众消极参与的现状I加强普法, 做好政治社会化工作, 加强与目标群体的沟通。

 做好政策宣传f 科学制定补偿性政策, 加强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与控制等。关键词:

 公共政策I政策执行I目 标群体中图分类号:

 D 6 0 l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 7 1・8 16 X ( 20 0 7 )0 4 - 0 4 0 l—0 3R e se a r c h0 咀T a tg e tG r o u po f th e E f f e c tiV e E x e c u tio n o f P u b licP o ¨ c yH EX ia O - h u i( S c ^o o Zo , P ll6Z ic M 口, ^口g P , , IP 珂£. S ^4疗zi A g ric“Z £ “r口Z U h iz , P r 5if y , 丁- 口ig “S ^口雄z i0 30 8 0 1・( ’ ^i・, m )A b str a c tl T h e e f f e c tiv e e x e c u tio no fp o lic yis b a se d o n th e p r e m iseth a tta r g e t g r o u pw ill a c c e p ta n did e n tif yw ith it.T a r g e t g r o u pis n o t im m u n e t om a n yc o n sid e r a tb n s ina c c e p tin ga n do b e y in gap o lic yb e c a u sed itsco m p le)【ity .T a r g e t g T o u p so b str u c tio n le a d s t o th e in e f f e c tiV eim p le m e m a .tio no fth ep o licy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sh o u ld ta k e so m e e f f e c tiv e m e a su r e s top r e v e n tth e a d V e n t o fth eta r g e t g r o u ∥ r so b str u c tio nsu c h a s to e n s u r e th ev a lid ityo fp u b Iic p o Iicy ・toim p r o V eco n d itio ∞o f th ep u b lic n e g a tiv e p a r ticip a tio n ,t o r e in f o r c e th e d isse m in a tek n o w le d g eo f th e la w ・t o d o ag o o d p o “tica lso c ia liz a tio njob,tostr e n g th e nc o m m u r Iic a tb nw ithta r g e t g r o u p 。top u b lic iz e p o li—c y 。

 t od r a wu pc o m p e n sa to r yp o licy .t oim p r o v eth esu p e r v iso r yc o n tr o I o fth esu bjecto fp u r su in gp o lic yetc.K e yw o r tlsl P u b licP o “c y I P u r su illgP o lic y ; T a r g e t G r o u p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 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理性和公意选择, 是规范、 引导社会公众和社群的行动指南或行为准则, 是对社会价值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

 [ 1]在政策的制定落实过程中, 政策执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

 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要受到公共政策问题的性质、 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 公共政策的组织机构、 公共政策的执行资源、 公共政策的沟通协调以及政策执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作为公共政策客体的目标群体, 能否认同、 接受、 遵守并内化公共政策则是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所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本文将对政策的目标群体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从中发现使公共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的方法。一、 目标群体及其复杂性尽管公共政策的目标多种多样, 内容五花八门, 规模有大有小, 但它总是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分配或调节, 对一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或指导, 目标群体就是指这些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一项公共政策能否落实, 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不是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一厢情愿的, 它与目标群体的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目标群体理解、 接收、 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性要素。

 一般来说, 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态度有两种形式, 一是接受, 二是不接受。

 接受又可以分为完全接受和部分接受、 积极接受和消极接受, 不接受也收稿日期:

 Z 007 一01—31作者简介:

 贺小慧( 19 8 卜), 女( 汉). 山西太谷人, 助教.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教学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一4 0 2 一可以分为完全不接受和部分不接受、 积极不接受( 强烈反对)和消极不接受( 不予合作)。

 [ 2]同时,作为政策客体的目标群体并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高度匀质化的有机整体, 它具有复杂性, 它是否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 要受到以下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

 国家会设法通过家庭、 教育、 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 如果这一过程较为成功的话, 社会成员就会逐渐树立起支持现行政策的观念, 能够体谅公共政策中的一些无奈之举。( 二)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政策往往会对目标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提出改变的要求, ’ 其变化幅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收和服从的程度, 如果政策的要求与目标群体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差距太大,往往会使目标群体拒绝政策, 并表现出行为上的不配合, 妨碍政策的执行。( 三)对成本收益的权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自私的、 理性的, 追求功利的最大化, 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利益得失的判断, 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要付出的成本大于得到的收益. 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反之则采取支持的态度。

 当然,基于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目标群体会因为惧怕政策的惩罚措施而被动地、 消极地接受他们认为成本大于收益的某项政策。( 四)对政策形式合法与实质合理的判断被目标群体所接受的政策, 既要在形式上是合法的, 又要在实质内容上是合理的。

 形式合法是指公共政策的来源与制定程序必须是合法的, 公共政策形式合法性的唯一提供者只能是作为国家权力行使者的各级政府。

 实质合理是指政策内容要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事物的发展方向, 要体现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怀。二、 目标群体障碍是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 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运用各种政策资源, 经解释、 实施、 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 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些相关条件:

 要有必要的政策资源, 要有顺从的目标群体, 要有合格的政策执行队伍, 还要有正确的执行策略, 能进行有效地执行沟通等, 综合这些相关条件来看, 人的因素贯穿其中, 在公共政策学中,人具有既是政策主体又是政策客体的特殊性, 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的个体人来说, 面对某一项特定的政策, 他可能同时也充当着目标群体的角色, 也要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 换句话说, 广义的目标群体也应包括作为政策主体的个人, 相对应的,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广义的目标群体障碍就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 其中既包括作为政策客体的人的障碍, 也包括作为政策主体的人的障碍( 虽然本文对作为政策主体的目标群体在政策执行中发挥的作用不再做分类讨论, 但其客观存在仍应引起注意)。

 可见, 目标群体障碍是政策不能有效执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目标群体是如何对政策的有效执行造成障碍的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反对现行或即将推行的政策目标群体以个人名义发表言论, 借助媒体制造并扩大舆论压力, 或加入利益团体向政府施压, 这类行为表现得较为激烈, 其目标在于阻止政策执行, 迫使政府收回政策或接受目标群体的意见对政策作出相应的更改。

 20 0 2年荷兰通过了《安乐死法案》 , 使安乐死在荷兰国内完全合法化, 这项法案的确立和实行, 在荷兰国内外招致了很多非议,反对安乐死组织的成员认为, 安乐死合法化违背了《欧洲人权公约》 , 是变相的杀人工具, 荷兰的社会学家、 伦理学家以及一些政党和天主教组织也开始不断披露安乐死的负面新闻, 抵制这项政策执行的声浪越来越高, 以致震惊了国际社会。( 二)消极参与政策执行目标群体消极参与政策执行, 是指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的执行。

 实施不太关注, 没有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没有真正地参与其中。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目标群体参与的能力有限, 有效参与政策过程的方式有限, 另一方面是我国一直存在一些1日的观念, 认为“枪打出头鸟” , 认为公民应该时时刻刻、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无条件地服从政府。

 这些观念使得很多作为目标群体的公民参与政策的觉悟不高, 出于对自身成本和收益的考虑, 人人都想搭便车, 即使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也不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政府在政策执行后的政策评估中得不到真实有效的反馈信息, 阻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 使那些效果不佳、 甚  万方数据

 贺小慧: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目标群体研究至是偏离初衷的政策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三)偏差执行当某项政策的执行会危害到目标群体的利益,而目标群体又惧怕不执行政策会受惩罚时, 往往会采取敷衍、 歪曲、 变相等的方式保护自身利益并免除惩罚。

 20 0 1年, 国务院下达了《关闭国有煤矿小井和煤矿停产整顿的紧急通知》 , 要求各地迅速关闭国有矿办小煤窑,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地方政府采取种种对策来保护地方的利益, 和中央展开了猫捉老鼠般的博弈游戏。

 在该事件中, 地方政府有着双重身份:

 既是该政策的执行者, 又是该政策目标群体利益的代表者, 这就使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 导致中央政策执行失控。三、 防止出现目标群体障碍是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最终落脚点由目标群体障碍导致政策不能有效执行, 这个过程表现为几个相互关联的环节:

 首先是目标群体对政策不知晓、 不理解, 认为政策难以接受( 我们把这几种现象统称为对政策的不认同), 进而不配合执行、 变相执行甚至是拒绝执行, 导致政策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 形同虚设。

 从目标群体障碍的发生过程来看, 目标群体对政策的不认同是出现目标群体障碍的前提条件, 要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防止出现目标群体障碍是最终的落脚点。

 针对现存的问题, 我们在对目标群体研究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保证目标群体能够认同政策, 避免目标群体障碍的产生, 进而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创造条件。‘。【一)确保公共政策合法性合法性指的是一种政治统治或政治权利能够让被统治的客体认为是正当的、 合乎道义的, 从而自愿服从或认可的能力与属性。

 [ 3]政策能否被认同,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在民众心目中是否具有合法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之所以有些政策的执行效果不甚理想, 原因之一就在于因政府的合法性有问题而导致作为目标群体的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政策缺乏认同感。

 美国学者罗思切尔德认为:“政治系统统治的合法性涉及系统成员的认知与信仰, 即系统成员承认政治系统是正当的, 相信系统结构与体制及在既定的范围内有权使用政治权威。

 ”我们可以看出, 合法性形式上来源于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实质上来源于政府及其官员的客观绩效与一4 0 3 一民众对这种绩效的主观认识。

 要增强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感, 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就必须提高政府的行政绩效, 必须通过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两条途径来实现。I二)改善公众消极参与的现状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公众对政策的承认和接受, 公共选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受到政策影响的人参与决策, 公众消极参与则会损害公共利益和资源的有效分配, 对社会来说十分的不利。

 消极参与究其原因是目前公众参与政策的成本过高、 难度较大, 要改善公众消极参与的现状, 减少参与成本是关键一步, 政府应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减少信息的不对称, 让目标群体以较低的成本了解相关信息, 增加他们参与政策的热情。

 还要形成公民导向的绩效评估机制, 以公民的满意度为重要标准来判断政策执行人员的绩效, 政府官员应加强民主意识, 尊重公众的意愿, 减少群众参与的顾虑。

 当前公众参与政策的方式很少, 主要是参加选举, 官民个别接触, 参加政党或政治团体, 这些方式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群众通过这些方式参与政策的几率非常小, 拓宽公众参与的制度化途径迫在眉睫, 政府应设立专门了解群众需求的部门, 官员下基层了解情况的方式应规范化。

 H ]( 三)加强普法. 做好政治社会化工作目标群体的素质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样的目标群体很难理解国家出台政策的重大意义, 也很难提出有效的政策需求和建议, 与政府的沟通交流有很大困难。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提高目标群体整体的知识水平, 同时进行政治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做好政治社会化工作, 增强公众的政治素养,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 增强参与的热情, 使公共政策的执行更加及时有效。( 四)做好政策宣传. 加强与目标群体的沟通目标群体受自身素质的局限, 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对政策的认知往往并不是绝对全面、 客观的, 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差, 甚至是一些能给目标群体带来利益的善意的政策也不被其认同和接受。

 因此, 政府要重视政策的宣传工作, 加强与目标群体的有效沟通, 努力运用各种手段, 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政策的意义、 目标, 宣传实施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以助于政府的各项政策活动更好地为目标群体所理解, 进而得到有效地执行。( 下转第4 0 6 页)  万方数据

 一4 0 6 一论上渊源于近代的教育刑论, 在内容和体例结构上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监狱法, 一反封建传统,顺应了时代潮流; 而且尊重受刑人的法律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保障人权的原则。19 0 l一19 lO 年, 面对西方法律制度的严峻挑战, , 当政者与一批法学人士勇于探索、 敢于借鉴、乐于创新, 提出了种种改革法律制度的方案。

 当然, 监狱制度改革仅仅是法制改革的一个分支, 但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6卷( 第!

 塑!

 墨塑!

 生它拓宽、 理顺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前进路程。

 中国大体完成了监狱改革的任务, 监狱的形式、 内容都可谓脱胎换骨, 更为重要的是监狱的职能被注入了新的发酵因素, 感化、 教化罪犯取代了苦辱囚禁,为罪犯尽早回归社会、 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显示了中国法制文明的进步, 也揭示了法制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由野蛮向文明、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参考文献[ 1]蒲坚. 中国法翩史[ M ].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 0 3。

 28 2。

 327 .[ 2]苑书义. 孙华峰, 李...

篇五: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行政管理 浅谈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和对策 一、 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外研究动态: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公共政策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政策的制定而忽略了政策的实际执行。

 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国政策制定与现实执行层面之间的巨大反差引起人们对政策执行研究的关注。

 从 70 年底开始,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政策研究者将公共政策研究的主题和重心从政策制定转移到了政策的执行、 评估和终结。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国外政策执行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主要关注把政策转变为实际效果, 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采取个案研究方法, 强调对政策执行失败原因的分析, 将政策制定阶段的问题和执行机构的不服从看作是政策执行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政策执行的结果持有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

 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认识到政策执行会随政策执行时间、 政策类型以及执行机构的不同而变动, 侧重于促进和阻碍政策执行的变量因素分析, 形成了分析政策执行过程的多样化视角。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力求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主要把理论构建及其有效性建立在更加严谨的科学分析、 定量分析(比较和纵向)以及假设验证基础之上, 强调运用包括网络分析、 内容分析、 社会试验、 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内的多元研究方法, 通过跨区域的、 历史性的多案例研究来捕捉政策执行过程的动态, 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假设。

 伴随着第一代、 第二代和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 政策执行研究的视角经历了组织理论视角、 网络分析视角、 制度分析视角和阐释性视角的发展。

 ⑴政策执行研究的组织理论视角。

 早期的公共政策研究忽视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 将其看作是一个不需要仔细审视的“黑箱”。

 随着政策执行失败问题的日益普遍, 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蒙特乔伊和奥图尔(Montjoy&O’ Toole, 1979)

 在执行和组织之间建立起了直接联系, 认为执行问题可以被视为组织问题, 组织运转失灵可能直接导致政策执行失败。

 拜尔(Beyer, 1983)

 认为, 政策执行是一种社会和行为过程,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执行组织同样要受到政策执行活动的影响, 其提出了有关政策特点的四个指标, 进而执行组织内部结构关系的松散或紧密程度及组织规模的大小为依据, 提出了有关政策执行特点的假设。

 敦泽尔(Dunsire, 1990)将官僚机构内部活动的特点作为政策执行研究的出发点, 其从政策执行主体——官僚机构——内部的信息传递过程阐述政策执行失败的缘由, 把政策执行过程视为一种投入产出过程, 详细地剖析了这种转换过程是如何导致政策产出和政策意图之间的“鸿沟” 的。

 ⑵政策执行研究的网络分析视角。

 随着政府需要处理的政策问题越来越复杂、 官僚机构弊端的日益显现以及越来越多的政策需要借助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共同参与到执行过程中, 政策执行研究的组织理论视角的不足日益明显, 政策执行研究的网络分析视角逐渐发展起来。

 Mandell(1984)

 认为, 将网络分析运用于政策执行过程中, 有助于政府机构更好地了解网络互动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 从而学会怎样在网络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

 戈金(Goggin, 1990)提出了一个分析美国政府间政策执行情况的政策执行网络模型—— “沟通模型”。戈兰萨蒙(Grantham, 2001)

 认为, 在政策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执行网络, 其是围绕执行问题而形成的网络形式, 这些执行问题不得不先于政策执行而被解决。

 在执行网络中, 为了产生整体性的政策执行产出, 网络行动者彼此进行资源的交换,并围绕对资源的控制而展开谈判和竞争。

 奥图尔认为“政策执行网络” 即具有高度差异性和复杂性的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都参与到政策执行过程,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 作为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 政策执行网络需要赋予更多的关注。

 围绕 “政策执行网络” 这个概念, 斯克罗德尔(Schroeder, 2001)

 提出了 构建政策执行网络的途径。

 ⑶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视角。

 当政策产出依赖于多个行动者的共同努力或集体行动时, 如何遏制行动者机会主义行为, 能否实现行动者行为的协调一致就成

 为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所在, 而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为了分析制度规则如何影 响行动者彼此间互动模式的选择及其行动结果, 奥斯特罗姆(Ostrom, 1999)

 提出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理论框架, 包含了操作层面、 集体选择层面以及宪政层面三个分析层面, 超越了政策执行的自上而下研究途径和自下而上研究途径所存在的局限, 将相关的理论构建融于实际的政策执行经验分析中, 能够增进对政策执行活动的了解。

 米提尼克和贝克奥夫在分析多个行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方面, 提出了构建一种基于政策执行的激励制度。

 一些公共政策研究者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应用于制度安排的选择分析中, 认为制度安排在节约交易成本方面的潜力将决定着政策执行主体及其组织结构的选择。

 ⑷政策执行的阐释性视角。

 政策执行的阐释性视角聚焦在政策意义的构建和阐释方面。

 斯皮莱恩(Spillane, 2002)

 构建了一个政策执行的认知框架来解释政策执行者是如何理解政策内容及其目标。

 2. 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对政策执行的研究关注较晚,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逐渐有了一些关注于政策执行的理论和研究论文出现。

 ⑴关于我国政策执行总体现状的研究。

 对我国政策执行的总体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关注我国社会转型期政策执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上。

 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地方政策执行研究, 对“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现象的研究, 对转型期中央公共政策失控研究等。

 郭渐强(郭渐强, 1997)

 认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效果。

 为了维护中央的权威, 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 从我国国情和社会转型期的实际出发, 应该选择有限集权模式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在上收不该下放的权力时, 进一步下放应该给地方的权力。

 钱再见,金太军(钱再见, 金太军, 2002)

 认为在公共政策执行的实际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往会由于自身的态度、 素质和能力等原因,消极、 被动、 低效地执行政策,甚至影响和阻挠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这种现象就是我国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 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政策执行主体上找到原因。

 影响政策主体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包括政策社会化机制乏力, 成本收益预期失衡, 责任追究制度缺损等等。

 要克服“中梗阻” 现象, 就需要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知识水平和政策执行能力; 加强政策宣传,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

 认同感。

 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丁煌认为(丁煌, 2002, )

 我国的政策执行中存在着政策执行阻滞现象。

 防治政策执行阻滞的关键在于健全相关制度, 要改进行政职权的配置制度, 进一步完善改府行政组织间的职权分配制度。

 进一步完善政府与执政党间的职权配置制度; 完善现行的干部管理制度; 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消除制度漏洞,从制度上抑制政策执行阻滞行为的发生,保证政策目 标的有效实现。

  ⑵关于政策执行理论发展及方法论研究。

 从总体上看,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相对缺少。

 金太军 (金太军, 2001)

 认为目前我们应该研究的政策执行重点研究领域有:1、 政策执行与政策制定的衔接和协调;2、 政策执行的成本和效益;3、 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张力;4、 政策执行的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关系;5、 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6、 政策执行的艺术和技巧;7、 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能力和价值取向;8、 政策执行的可行性和相关条件;9、 政策执行的风险、 阻力及其克服;10、 政策执行中的官僚主义、 本位主义、 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11、 政策执行的预期效应,包括潜效应和负效应;12、 政策执行的奖惩机制特别是责任追究机制;13、 政策执行的监控反馈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14、 各政策执行主体间及其与政策目标群体间的沟通与协调;15、 政策执行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等。

 丁煌认为(丁煌, 2003, )

 应该从理论前提假设、 基本研究方法和具体分析方法等三个不同层次对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方法论进行探讨。

 他认为对政策执行问题的探讨应该在资源稀缺性和理性逐利人这两个假设前提下,以利益分析为基础,分别运用行为分析和制度分析这两种具体的方法来进行。

 当前, 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从非线性理论的角度开展政策执行研究。

 公共政策执行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 运用非线性理论对公共性质问题进行研究始于基尔在美国的《公共行政评论》 发表的“非均衡理论及其在共行政中的应用”一文。

 王劲松(王劲松, 2003)

 认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有赖于公共政策执行初始状态的塑造, 而涌现则是塑造公共政策执行初始状态的一个重要目标。

 从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 运用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这一特征对公共政策执行初始状态的塑造问题进行刻画, 找出塑造公共政策执行初始状态的三个促成涌现的因素, 将对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⑶关于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研究。

 钱再见(钱再见, 2001)

 认为政策执行的风险是社会政治风险中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政策执行偏离政策目 标的可能性空间。

 由于政策执行风险因素的作用和干扰,使得公共政策在付诸实施以后,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造成政策执行走样,甚至会出现政策执行失败。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因素,如政策合法化程度、 政治目标的弹性限度、 政策执行信息的非完备性、 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倾向性和目标团体的影响力,等等。

 针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风险因素,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升政策合法化程度、 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 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从而增强政策执行的风险意识,降低政策执行风险,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等。

 丁煌(丁煌, 2002)

 认为作为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通过实际的执行过程才能使其效能得以发挥,而政策执行本身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效果往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策制定得科学与否对政策执行的效果至关重要。

 这种科学性包括政策的合理性、 明晰性、 协调性、 稳定性以及公平性诸方面内容。

 蓝剑平(蓝剑平, 2002)

 认为考虑到在中国缺少法治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盛行等因素,必须将影响政策执行的非制度性因素予以考虑。

 非制度因素包括社会关系网络、 伦理道德、 意识形态三个方面, 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关系网络因素。

 ⑷关于政策执行主体与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部分学者是从政府的整体角度研究政策执行主体, 认为政策组织对政策执行有着广泛的影响。

 丁煌 (丁煌, 2002) 认为政府形象建设是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政策执行主体的认同和接受为前提条件,而这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政府的形象。

 要提高政策执行效率,首先要通过提高政府行政绩效和搞好政府公共关系来改进政府形象,以此增强公众对政策的认同。

 刘玉蓉、 定明捷(刘玉蓉等, 2003)

 认为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但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独立于公共利益的自身利益,并表现为多种利益形式(如中央政府的利益、 地方、 部门政府的小集体利益、 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

 政府利益的存在无疑会给政策的执行带来较大的影响,使政策执

 行出现各层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 地方、 部门之间的博弈,政府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博弈)

 对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形成障碍。

 这就需要采取措施消除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给政策执行造成的消极影响, 如建立开放式的政策执行体系, 完善政府利益的约束机制, 实行市场化的政策执行体制。

 另一部分学者则关注政策执行主体中的个人。

 认为人是公共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杨洁(杨洁, 2003)

 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暴露出诸多弊端,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作为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人,其政治态度、 职业技能、利益需要和行为习惯等都对政策的有效执行产生影响。

 为此,必须重视建立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优化机制,通过提升人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来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责任制,扩大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促使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郭渐强(郭渐强, 1997)

 认为要强化政策执行中的道德约束:

 要重视政策执行的道德规范的确立。

 对政策执行者进行经常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强化道德监督。建立合理的道德奖惩机制。

 陆小成(陆小成, 2003) 认为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 公共政策执行的道德风险即人们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的执行不作为、 投机、 以权谋私等道德失控的心理和行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和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公共政策执行的道德风险导致了公共政策执行成本增加和公共政策执行失败,导致了公共权力异化和寻租性腐败,导致了政府形象受损和政府信用缺失。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法治建设、 激励监督和文化创新有利于防范公共政策执行的道德风险。

 ⑸关于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研究 在我国所研究的文献中...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 综述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