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8篇

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8篇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CONSTRUCTION关于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思考刘小溪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8篇,供大家参考。

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8篇

篇一: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市 规 划CONSTRUCTION关于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思考刘小溪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1982年始,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总共公布了7批、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旅游业也进一步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及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日渐显露。在文章中将会提出两者的不同与联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着怎样的解决办法等等。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存在问题;解决方法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区别首先,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进行编制,国务院指定由国家建设部主管,并报国务院审批,代表国家最高层次的规划。“旅游”从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而现代的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吸引物、旅游线路、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从旅游规划的概念可以看出,旅游规划的实质是产业发展规划。两种规划的性质、质量不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遗产是保护性、展示性、传世性的胜地,主要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而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则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二、风景名胜区与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2.1风景旅游区存在的问题首先,风景区环境脏乱差,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我国风景区环境保护的不够,有些景区垃圾遍地,小商小贩随处可见,严重破坏了景区原本的风貌。有一些景区的水中漂浮着许多垃圾,严重影响了环境和游人的心情。游人感受不到原有的自然风光,体会不了名胜古迹的内涵。除此之外,有些景区过度开发,一些人将风景名胜资源视为摇钱树,只想着发展经济,全然不顾资源的保护工作。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建造违建建筑,破坏景区原有的风貌。他们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全然不顾环境资源长远的发展。其次,风景名胜区保护力度不够,大量珍贵景源遭到破坏——有些风景区的古迹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时间的存在中有些地方年久失修,然而政府或相关人员并没有给予相关的重视及关注,以至于一些古建筑面临消失的状况。最后,风景保护与城市建设存在冲突,景点收费不合理,许多景源被舍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现代社会,人口越来越多,土地的使用状况也越来越紧张。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开发土地,而一些风景区占用了很多的土地,到底是该保护还是该开发呢?很多风景区被开发了,不复存在,一些景源被白白舍弃,还有一些景点收费不合理。2.2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其一,缺乏特色——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旅游产品的个性与特色就是它的生命;个性是与地方性联系在一起的,个性主要来自于当地的地脉和文脉,因而应该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传统、地方民族等交融、积淀形成的地方特色风景和风情出发,避免邻近空间的恶性竞争。许多地区的旅游规划没有触及到规划的实质性问题,规划过程中只是将一些成功规划案例简单照搬照套,忽视了对旅游客源市场的仔细调研,缺乏对旅游产品本身特色的定位研究;缺乏本土意识,忽略了旅游产品自身的独特之处。其二,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在当前的旅游规划工作中,严重地存在着重视规划过程,轻视规划实施管理的问题。不少旅游规划在编制上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评审过关便万事大吉,无人再过问后期的实施和监管。然而旅游规划的水平高低和应用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前期的规划编制过程,也取决于后期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只有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三,监督不足——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相继开始试行旅游规划公开招标、委托招标等运作方式,使得我国旅游规划市场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均有所提高.然而暗箱操作现象依然突出,尤其在一些人情项目、政企合作项目中,规划的不透明、不公开、不公正,为某些政府官员、利益集团从中寻租、谋取非法收入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公众对多数寻租行为难以察觉。三、问题的解决办法首先,准确认识风景资源性质,提高风景资源保护和管理意识——我们需要更新观念,从风景资源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充分尊重风景资源科学,充分尊重风景资源管理的规律。目前,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形式,仍然习惯使用或侧重“硬开发”模式。作为风景名胜区行业,应该准确把握风景资源的开发尺度,严格遵照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倡导并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软开发”,高度重视对风景区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综合社会价值的开发,高度重视风景资源“软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其次,加快法制建设进程,使风景名胜区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风景名胜区的法律和法规是政府主管部门管理指导风景区工作的基本手段,是保护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武器。我们应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风景名胜区法制建设问题的解决力度,尽快健全并完善风景区的法律法规,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在良好的法制化条件下稳定、健康的发展。最后,强化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提高对规划的宏观指导水平,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干部队——做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一切开发利用建设的基础,是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关系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部分在风景区核心保护范围的违法违规建设的泛滥,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规划的技术和规范的指导,严把总体规划的质量关。同时,我们要加大对现有一线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专业进行培训。我们要从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注重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和重点院校的联系,根据需要建立风景名胜的学科专业,进而促进科研、教学更好地服务于风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四、结束语风景名胜区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是因为风景名胜区是人类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资产,保护是首要的,开发要服从于保护,赢利不应成为目的。这也就决定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社会公益性质。人类社会对已确认的遗产资源唯一可做的事“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遗产资源的不可逆性和非再造性表明,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只能是采取事前预防行动,即保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事后补救和惩罚行动于事无补。景观的不可复制性表明风景资源是一种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我们要正视当前风景名胜区及旅游存在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运用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来逐步的解决现金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1.《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崔凤军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2.《新时期风景区规划中的若干问题》,贾建中,中国园林,2001年第4卷 第35期2014年12月文章被我刊收录,以上为全文。此文章编码:2014D    5552

篇二: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本期主题:新形势下风景名胜区改革发展与规划编制[主持人语]2019 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开启了我国国土空间特别是自然保护地现代化治理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本期专题研究栏目以“新形势下风景名胜区改革发展与规划编制”为题,梳理风景名胜区的重叠情况及边界问题,提出整合归并优化原则,探讨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研究风景名胜区分区管控,以期为新时期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主持人简介]疏良仁,高级规划师,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顾问总规划师。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探讨□ 潘 尧,华 乐,疏良仁[摘 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专项规划,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转变思路、有所作为。文章在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把握国土空间规划对风景名胜区的要求,提出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开展风景名胜区“两专”规划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风景名胜区;专题研究;专项规划 [文章编号]1006-0022(2019)22-0044-06 [中图分类号]TU984.181 [文献标识码]A[引文格式]潘尧,华乐,疏良仁.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2019(22):44-49.Compilation of Landscape Resort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Pan Yao, Hua Le, Shu Liangren[Abstrac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made strategies of establishing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 system and nature reserve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ir guidance on specialty plans. Landscape resort plan, as a specialty plan in the system, shall make breakthrough in the face of new situation, mission, and requirement. With an analysis of opinions promulgat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the concept and technical route of “two specialty” plans that connects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 [Key words]

 National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 Guidance, Restriction, Landscape resort, Special issues study, Specialty plan0 引言2019 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1] (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和《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 [2] (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顶层设计正式确立,国土空间规划将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作者简介] 潘 尧,规划师,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华 乐,注册城乡规划师,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城市设计所所长。疏良仁,高级规划师,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顾问总规划师。

 452019 年第 22 期

 第 35 卷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第三步到2035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当前,全国各地正在落实“第一步走”战略,陆续启动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当务之急是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即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3] (以下简称《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和落地;对自然保护地进行调整优化,评估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地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生态保护红线相应调整”。1.1.2构建“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纵向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分为全国、省、市、县和乡镇五个层级,对应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将过去自成体系的各类型、各层级空间性规划,如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等,全部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真正建立了从全国到省、市、县、乡镇五个层级的完整规划体系(图1)。从横向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三种类型,这是中央第一次将各类专项规划统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解决了过去各部门、各专项规划各自为政的问题。《若干意见》明确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其主要内容要纳入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可在国家、省和市县层级编制,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专项规划可结合实际选择编制的类型和精度。1.1.3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机制《若干意见》要求健全规划实施传导机制,确保规划能用、管用、好用。一是构建上下协同的纵向传导机制。同步开展市与区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通过上下联动、构筑共识,逐步形成全域国土空间一张图。在市级总体规划成果中制定区县(市)国土空间规划大纲,对区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战略引导、指标约束、底线管控和系统指引等方面的要求。在规划编制中贯通一条主线,明确将约束性指标、主要管控线、规划分区与用途管制作为各层级之间有序衔接、传递的核心内容,确保落地实施。二是建立有效约束的横向衔接机制。统筹开展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需要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图 1 “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示意图五级三类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编制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村庄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省级专项规划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县级专项规划市级国土空间规划 市级专项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 国家级专项规划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若干意见》明确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基础,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强化了国土空间规划对自然保护地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但《若干意见》和《指导意见》对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未有明确指引,具体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基于此,本文以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全面解读《若干意见》和《指导意见》,探讨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思路,以期为其他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参考。1 对《若干意见》和《指导意见》的理解1.1对《若干意见》的理解《若干意见》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是体现国家意志、自上而下约束性的规划,其主要作用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本质是要实现自然空间与发展空间的统一。《若干意见》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构建了“五级三类”国土空间体系总体框架,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机制,明确了规划编制和审批的权责。1.1.1确立“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若干意见》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逐步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第二步到2025年,健全国土空间规划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

 46划同步完成的专项规划,同步进行编制;需要完成规划大纲的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约束性指标、技术标准和重大设施布局等核心内容,确保规划有效衔接。1.1.4明确规划编制与审批权责《若干意见》不但明确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由党中央、国务院审定”,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由省级政府组织编制,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报国务院审批”,而且也明确了“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编制,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后,由省级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市县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由省级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明确规划编制审批内容和程序要求”,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由所在区域或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编制,报同级政府审批”。建立全国统一、权责清晰和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体系,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给予了地方政府更大的规划审批和管控权,有利于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编制与审批制度,促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对《指导意见》的理解《指导意见》明确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总体目标,提出了整合归并优化自然保护地的原则,以及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的要求。1.2.1确立“三步走”总体目标与《若干意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相似,《指导意见》也提出了“三步走”总体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第二步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第三步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1.2.2整合归并优化自然保护地一是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将符合条件的优先整合建成国家公园,其他各类自然保护地按照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的原则进行整合,做到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二是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对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内相邻、相连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打破因行政区划、资源分类造成的条块割裂局面,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和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进行合并重组。三是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评估,将保护价值低的建制城镇、村屯或人口密集区域、社区民生设施等调整出自然保护地范围。四是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建立矢量数据库,与生态保护红线相衔接。1.2.3建立统一规范的规划和管理体制一是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明确自然保护地发展目标、规模和划定区域,将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生态保护空缺的区域规划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合理分区,实行差别化管控。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分区管控,原则上核心保护区内禁止人为活动,一般控制区内限制人为活动。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限制人为活动。三是分级行使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按照生态系统重要程度,将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分为中央直接管理、中央地方共同管理和地方管理三类,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和共同治理等保护方式。1.3对《若干意见》和《指导意见》的对比解读1.3.1“三步走”目标不同步《若干意见》“第一步走”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对自然保护地体系而言,需要在2020年年底之前,完成全国所有的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对接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将调整好的自然保护地边界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而《指导意见》提出要到“第二步走”,即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这与《若干意见》的“三步走”阶段目标不同步(表1)。1.3.2专项规划编制不明确《若干意见》明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基础,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应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及对“一张图”的核对,待获得批复后将其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但对于各类自然保护地原有的规划应如何整合,自然保护地规划如何与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衔接等问题未做

 472019 年第 22 期

 第 35 ...

篇三: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04年 第 28卷 第 10期VOL.28 NO.10

 OCT.20047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 0 周年院庆专版5 0th An n i v e r s a r y

 o f

 C AU P D【摘要】揭示并分析当前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问题有现实与理想的相悖、统一与多头的尴尬、规划与实施的背离、保护与利用的两难和所有与占有的神离。导致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风景名胜区的准确认识和相关法规政策、 管理、 规划不完善等。

 基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改革和调整来探讨改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提出了提高规划定位、明确管理定性、实行分类指导的方法和多项具体举措。【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政策;中国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THE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CAI Lili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the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 including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ideality and real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grated administration and complicated hierarchicalstructure, the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from theplanning, the unbalance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utilization, the causes of which are improper orient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 and immature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Finally it presents several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KEYW O RDS:

 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 planning;administration; policies; China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 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困扰着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本文将从问题和原因出发,在规划和管理的定位定性、分类指导、具体举措等方面探讨改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1

 规划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 1

 现实与理想的相悖国外国家公园概念的引入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是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国外(主要是美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有一类象武陵源、九寨沟、黄龙等自然景观突出的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极为相似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看法,使得这种观点在国内已酿成了相当普遍的思潮。在许多时候,人们不自觉地为我国风景名胜区构筑了一个理想的评价体系。然而,受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利益驱动,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将风景名胜区完全作为旅游区开发建设的趋势,过度开发风景名胜资源,而忽视和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结果导致资源恶化严重、建设性破坏频繁、管理体制混乱、保护资金短缺、规划方法落后、管理政策缺乏等等。以理想的国家公园制度和理论方法去审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现实世界,似乎有太多的难题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1. 2

 统一与多头的尴尬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基本点和一贯坚持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些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统一规划和管理,但多头规划、多头审批、重叠交叉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导致管理失灵,使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风景区的村镇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由不同部门审批,风景区规划难以控制村镇的发展,一些在核心景区中违反风景区规划的村镇建设都有着合法的审批手续,一旦需要拆迁,政府将要付出高额的经济补偿。在含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风景区中,按国家和林业部规定分别【作者简介】蔡立力(1964 -)

 ,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修改日期】2004- 09- 21【文章编号】1002- 1329( 2004) 10- 0074- 07【中图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蔡立力

篇四: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2005年第5期 第 21卷[摘 要] 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保护中存在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人造景点过多的 问题, 需正确认识资源、 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 关系, 重视规划, 强化管理, 坚持保护第一、 适度开发原则, 在环境承载力 允许的 前提下开展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资源与环境; 九乡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Planning of ScenicSpots/Chen Wen[Abstract] There exist with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scenic spots

 the prob-lems of serious destruc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and redundant of artificial landscapes,etc.There-fore it requires us to mak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 vironment and th e tou ri sm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to planning,intensify efforts in management,adhereto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first and proper devel-opment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within the holding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Key words] Scenic spot,Resource and environment,Jiuxiang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资源保护与利用□  陈 文[ 文章编号] 1006- 0022( 2005)

 05- 0039- 04 [ 中图分类号]T U 984. 18 [ 文献标识码] B风景名胜区资源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

 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遭破坏严重。

 风景名胜区资源是人类宝贵的自然、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只占国土总面积的 1%。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风景名胜区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使风景名胜区在资源保护和环境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超强度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景观资源, 一些风景名胜区只顾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资源保护, 如以经济为目的, 出让或变相出让景区资源及土地, 在景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度假区。

 经营权的出让, 导致管理失控。( 2)

 人造景点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风景名胜区依托的应是自然和人文景观, 人造景点的过度建设必然破坏景区的自然美。

 众多景区为了满足旅游经济的短期需求, 急功近利,过多地设置人造景观及消费设施, 把“游” 和“住” 放在首位, 破坏了自然的和谐, 使保护与开发产生矛盾。( 3)

 空气与水环境质量降低。

 位于风景区内或风景区周边的工业区, 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景区, 严重污染了景区环境, 降低了景区的空气和水环境质量。( 4)

 天然林覆盖面积下降。

 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天然林保护措施, 但由于受区域经济利益的驱使, 一些景区的天然林仍不时遭到砍伐和破坏, 导致区域环境恶化、 景观质量下降, 对区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5)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高原湖泊, 严重破坏了湖泊水生态系统。

 在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不遵循生态规律, 破坏湖泊生态系统固有的能流、 物流路线和水生生物平衡,个别优势物种疯长, 水质污染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如滇池。( 6)

 游客容量超负荷, 导致资源遭破坏。西南地区的一些喀斯特地貌核心景区与地下溶洞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有一个“瓶颈” 极限, 游客数量长期超过其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必将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风景名胜区中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已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以来, 全国各景区每个黄金周假期接待游客数均在1 000万人次以上, 且呈快速上升趋势, 绝大多景区都在超负荷运行。

 当汹涌的人群散去之后, 景区垃圾遍地, 环境受损, 旅游可能会带来经济的一时繁荣, 但把握不当、缺乏科学规划引导的旅游, 也是一种生态之灾。

 因此, 发展旅游业不应该只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而应该更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即按照“不伤害环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等理念来引导旅游开发, 把资源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景区资源及环境与旅游是“皮” 与“毛”的关系, 资源环境是旅游的基础, 一旦资源环境被破坏, 各种旅游就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因此, 应从以下方面处理好资源、 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2. 1重视规划, 强化管理造成旅游过度开发和超容量发展的关键是景区管理人员规划意识和管理意识不强。目前, 我国许多景区正在进行重新规划和强化管理, 清除景区内的宾馆、 办公楼和各种商业设施, 恢复景区的自然风貌, 保护旅游的自然特色。21

 40规  划  师PLANNERS2. 2保护第一, 适度开发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 应理解为开发就是对景区自然特质的恢复、 完善和提升。

 对被破坏的文物资源、 宗教设施及基础设施的恢复建设是一种保护型的旅游开发,用恢复开发促进资源保护, 形成一种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2.3旅游开发及经营应考虑到环境承载力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速增长期, 众多地方政府利用资源进行招商引资, 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处理好景区的开发层次, 即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哪些区域可以开发。

 成片的旅游开发应尽量选在景区的边缘地带,以不破坏自然景观为前提; 对核心景区的开发更要严格限制, 慎之又慎。2. 4有偿使用旅游资源实行风景区资源、 环境保护的目的既是为了实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者并不矛盾。

 因此, 在旅游资源的使用中, 除采取限制生态环境容量的措施外, 还应对景观资源采取分级有偿使用措施, 以提高门槛, 变消极保护为积极保护。

 分级有偿使用旅游资源的措施从管理及“经济限入” 两方面入手, 既适当发展了旅游业, 又较好地保护了资源与环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 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依托资源特色, 做好景区规划; 充分利用资源特色, 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 以资源出特色, 以规划促保护, 以开发促旅游, 以管理促发展。结合昆明九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一些体会, 笔者认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资源保护与利用应在充分分析景观资源特色的基础上, 挖掘自然资源所拥有的特点, 从景观学、 地质学、 植物学和风水学等多方面加以规划和研究, 提炼出景区的品牌, 做到有序开发, 保护为先。九乡风景名胜区是云南省新兴的以溶洞景观为主体, 融自然风光、 人文景观与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目前, 景区资源及环境保护良好, 很多区域保持了原始的自然及人文风貌, 为景区规划及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 1)

 。3. 1九乡风景名胜区资源特色对九乡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进行分析对比、 科学评价后, 提炼出以下主要特色:( 1)

 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秀美。

 九乡风景名胜区拥有分布面广的溶洞群、 湖泊水系、 河流切割峡谷地貌及丰富的植被景观, 青翠葱郁的林木植被与绿水苍崖、 溶洞丰姿相映成趣( 图 4)

 。( 2)

 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九乡风景名胜区内迄今存有古人类居住遗址—张口洞遗址、彝族先民崖刻等人文古迹。

 其中, 张口洞为省、 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拟在该洞建立云南省第一个洞穴博物馆。

 张口洞遗址中的“多坑形石器” 为国内首次发现, 代表了我国南方一种独特的旧石器文化, 称为“九乡一绝”, 已引起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关注。

 彝族先民崖刻的创作年代约在二千年前的秦汉时代, 九乡崖刻在云南省内系首次发现,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研究价值。另外, 九乡为彝族世居之地, 具有悠久浓郁的民族风情。

 例如, 猎神节、 祭白龙、 祭密枝、 送火神、 斗牛、 摔跤等活动反映了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3. 2景区性质与保护原则3. 2. 1以资源特色为依托, 明确风景区的性质根据自 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等资源特点,可将九乡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确定为以喀斯特溶洞景观及峡谷河道风光为主, 林地风貌和人文景观相结合, 与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呼应, 具有旅游和科学考察等多功能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3. 2. 2景区保护原则九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应遵循综合规划、 全面保护、 重点开发的原则。

 保护重于开发, 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建设, 使3

 412005年第5期 第 21卷既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征更为突出和完善, 逐步把九乡风景名胜区建成一流的资源型综合风景名胜区。( 1)

 加强对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和风貌环境的保护, 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 在现有基础上结合资源条件及特色扩大游览范围。( 2)

 系统保护景区内的山水。

 喀斯特地貌、 峡谷、 森林等自然景观, 同时保护各种人文景观, 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要突出自然景观, 各项建设应处于从属地位, 规划设计及景区建设力求纯朴自然, 采用当地材料, 体现“九乡风格” 的粗犷、 豪放、 乡土情趣, 力求做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3)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按各区的性质和资源特点确定保护和建设的具体内容, 正确处理好溶洞、 河谷、 植被等各种自然资源与景区建设的关系。( 4)

 加强整体观念, 建立与风景旅游相适应的交通网络、 服务设施网络和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 5)

 加强九乡风景名胜区与周围城镇、 风景区的联系, 建立互相协调的旅游网络, 不搞重复建设, 既突出景区特点, 又使其旅游上与其它景区形成特色互补。3.3在规划中合理确定景区划分及保护规划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 首先要合理划定一、 二、 三级保护区和核心景区( 图 5)

 , 根据各景区的资源特色确定不同的游览项目。

 核心区应以自然景观为主组织游览; 一、 二、 三级保护区除设置必要的游览设施外, 应围绕保护区内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组织重点游览项目。根据九乡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的特点及不同景区、 景点及地域完整性, 游览线路的组织和管理上的方便等要求, 将核心景区归纳划分为三大景区, 三大景区又分为多个次级景区。

 三大景区及各保护区划分如下:( 1)

 叠虹桥溶洞景区。

 以叠虹桥景区为核心, 以三角洞景区、 大比者景区、 大沙坝景区为一、 二级保护区。

 叠虹桥溶洞景区性质为:

 以溶洞群景观和人文景观( 洞穴博物馆)为主, 结合洞外峡谷、 田园风光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综合性景区。( 2)

 马蹄河峡谷风光景区。

 以代帽山河段景区为核心, 以岔河段景区、 大叠水河段景区为一、 二级保护区。

 代帽山河段景区以天然峡谷绝壁风光为主, 结合两岸河道、 河滩及植被形成景区特色, 并融游览、 野炊、 攀崖等娱乐性项目于一体。

 岔河段景区的性质为:

 以河谷、 山景、 植被、 河滩为主要景观的休闲观光区。

 大叠水河段景区利用天然河道水急弯多的特点, 主要组织峡谷漂流活动。( 3)柴石滩水库( 天龙湖)

 景区。

 以水库大坝风景区为核心, 以湖面风光区、 水上娱乐区为一、 二级保护区( 图 2, 图 3)

 。

 水库大坝风景区是以欣赏“珠江第一坝” 为主的风景区, 该区是大坝柴石滩水库景区的主入口, 大坝建设宏伟壮观, 游人可在此观赏到坝高101. 8 m的“珠江第一坝” 和连接九石阿公路的、 桥高16 m 、 主跨260 m 、 被誉为“亚洲第一桥” 的柴石滩大桥。

 湖面风光区是以水库湖面风光及沿岸风光为主的水上游览区, 库区山水环抱, 碧波荡漾, 库区从大坝到九乡

 42规  划  师PLANNERS约 10 km水线在天设地造的喀斯特地貌区中蜿蜒流淌, 是开展湖上风光旅游的理想区域,可组织游人乘游艇沿湖欣赏自然风光。

 水上游乐区是以湖面开阔地带组织水上娱乐活动为主的景区, 可开展降落伞、 汽艇、 水上摩托、 冲浪、 帆船等水上运动, 还可在湖边或空地上开辟水边营地及度假区, 开展风情旅游。其建筑应与自然相协调, 以木屋、 竹楼、 水居、 树居、 帐篷为主, 并在适当的时间开辟九乡至乃古石林的水上交通游览线。3. 4合理编制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应为景区资源保护服务。

 景区内的旅游路线规划应尽量避免对自然山体、 植被造成破坏, 给排水设施要满足景区游客及环保的需要, 要加强景区环卫设施及防灾设施规划, 确保景区不受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 实现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次九乡风景名胜区规划, 对基础设施规划及旅游设施规划极为慎重, 不仅建议拆除叠虹桥景区部分影响景观的酒店及商业服务设施, 还建议游客今后居住在宜良县县城。在马蹄河景区及柴石滩景区内除必要的旅游设施( 如公厕、 小配套、 小接待设施等)

 外, 均不设置其它旅游服务设施, 开展以欣赏自然风光及原始风貌为主的旅游活动, 以维护九乡的自然景观, 保持风貌的完整性。3.5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景区建设管理的关系严格保护、 统一管理、 合理开发、 永续利用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永恒目标, 因此, 在规划中应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 避免进入景区管理处重资源保护而又无权、 无能力保护景区资源, 地方政府重开发建设而又无法、 无能力开发建设的误区, 应合理协调、 统筹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据资料统计, 在我国已开展旅游活动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中, 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 12%的保护区出现水污染,8%的保护区存在空气污染, 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使得保护对象受损害, 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因此, 在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中, 应突出环保规划, 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4 .1制定科学的环保规划, 有效保护和提高景区环境质量九乡风景名胜区植物茂密, 人口稀少, 基本无工业污染, 空气清新, 环境质量较好。

 但近年在开发过程中已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应加以警惕, 采取对策。( 1)

 严格控制建筑的建造。

 近几年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 而导致建筑不断侵占和蚕食风景区用地现象的出现。

 叠虹桥入口处的建筑不断增加, ...

篇五: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20 年 12 月 江西建材 城乡建设与环保城郊型风景名胜区规划提升策略— — 以福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胡凯凯福建省工大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福建福州 350000摘

 要 :

 文中以福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为例 , 分析该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色 , 总结归纳出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提升

 策略 , 以期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推动文旅视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 ; 总体规划 ; 提升策略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

 1006-2890

 (

 2020

 )

 12-0282-02The

 Planning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Suburban

 Scenic

 Spots------- Tak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arnation

 Mountain

 Seenic

 Spot

 in

 Fuqing

 as

 an

 ExampleHu

 KaikaiFujian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Fuzhou,

 Fujian

 350000Abstract:

 Tak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arnation

 Mountain

 scenic

 spot

 in

 Fuq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enic

 spot

 and

 summarizes

 the

 planning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suburban

 scenic

 spo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vision.Key

 words:

 Suburban

 scenic

 spots;

 Master

 plan;

 Promotion

 strategy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项目 , 在实际

 的规划设计中 , 仍旧存在各种资源配备不齐全 , 规划不够全面

 科学等情况 , 因此基于对现有的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现状

 分析 , 提出提升策略迫在眉睫 。1 福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现状1.1

 规划目标福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地处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福

 清市石竹街道 , 风景区占地 47.48km 2 , 具有优美的湖光山色和

 独特地方宗教文化特点 , 现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区之一 。

 为了加

 强对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 由此展开对该

 风景名胜区的科学规划 , 旨在能够打造出以优美的湖光山色和

 独特的地方宗教文化为特征 , 以宗教朝拜 、 健身休闲观光 、 文化

 考察为主的城郊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

 更要求实现对自然生态资

 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化应用 。

 该规划年限为 2018-2035 年 , 主要

 划分为 2018-2025 年的近期规划和 2026-2030 年的远期规划 。

 1.2 规划内容1.2.1

 风景名胜区的景区规划随着相关法律 、 法规和规范的变动 , 原总规期限即将到期 ,

 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 ; 同时福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

 需要对风景区范围作局部调整 。

 本轮规划充分吸纳原总规的

 长处 , 以及风景区及周边村镇发展的客观现状 , 兼顾风景区周

 边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要求等 , 重新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具体作者简介:胡凯凯 ( 1988- ), 男 , 福建宁德人 , 本科 , 工程师 , 研究方向 :

 城市及风景园林规划 。范围 。福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以保护规划为核心 , 通过划定核心

 景区 , 实现景源的分级保护 、 分类保护 、 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

 实现对游赏规划执行 。

 在游赏规划中 , 对于游客容量 、 特色景

 观展示 、 景区规划都做出了合理科学的规划设置 。

 如 , 在福清

 石竹山风景名胜区中划分出石奇竹秀景区 、 环石竹湖景区 、 宋

 窑遗址景区 、 太城山-笔架山景区和红山-五里山景区等区域

 模块 , 不同的景区采用不同的保护开发措施 。

 以石奇竹秀风景

 区为例 , 采取修葺宗教建筑 、 完善游览步道和标识系统 、 形成突

 出特色的道教文化景区 ; 严格控制复原建筑的体量 , 复原及修

 缮工作应参照文献 , 依据"同时期 、 同类型 、 同地区 ” 实物佐证

 进行 , 严格控制新的设施建设 , 对不符合历史记载及景区风貌

 的建筑设施实施评估整治 ; 提升上山索道等 。1.2.2 各项设施的规划要通过对各项设施的规划 , 加强景区同周边城市的联系 ,

 为景区的旅游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交通环境 , 展开对景区区域

 的整体规划 。

 道路规划方面 , 在保留一个主入口的情况下 , 增

 设五个次入口 , 优化内部交通 , 设置环湖绿道作为串联各景区

 的旅游专用通道 , 完善现有游步道尽量形成环路 。1.2.3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 提升福清周边城市的经济效益是发

 展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目标之一 。

 福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在规

 划限制风景区内的村庄建设方面 , 将村庄列入缩小型 , 逐步减

 少居民点数量和居民数 , 保持风景区内乡野田园风貌 。•

 282

 •

 2020 年 12 月 江西建材 城乡建设与环保1.2.4 其他相关规划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 城市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 , 福

 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要能够实现风景区总体规划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编制 。

 整体层面上实

 现两者在功能定位 、 交通联系上的协调规划 。

 更要求能够同全

 国的土地安全利用规划相互协调 。2 现阶段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建设分析2.1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特点第一 , 协调核心景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开发的矛盾 。

 风景名

 胜区的建设 , 最终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 随着游客的涌入 , 需要对

 宾馆 、 酒店等较大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进行完善 。

 因此 , 在保

 护的同时 , 需要满足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的需求 。

 景城融合 , 便

 利出行⑴ 。第二 , 协调周边资源 , 打造地方文化特色 , 提升旅游发展

 水平 , 与城市市域及周边地区 , 形成联动的产业发展 。

 比如石

 竹山要融入福清市域的旅游产业发展 、 福清市绿地系统规划 、

 福清市绿道系统规划 、 乃至福建省的山水旅游发展体系中去 。

 2.2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建设存在的不足第一 , 核心景区受到侵蚀等 , 比如说道院文化旅游区和狮

 岩堂休闲度假旅游区出现了大规模扩建现象 。

 其中规模巨大的

 万神殿建设 , 露天神像建设既不符合规划 , 又未经审批 , 造成风

 貌的破坏 。第二 , 边缘地带 “ 形变 ” 。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 , 很多

 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景观与环境造成冲击 , 在建设开发的过程

 中 , 直接对边缘地带的景观和环境带来伤害 , 也引发严重的"形

 变 ” 。

 如石竹山原本是以大尺度山海关系为主要特色的风景名

 胜区 , 随着建设不断加快 , 风景区逐渐退守 , 出现严重"形变 ”

 [ 2

 ] o第三 , 制度问题 。

 展开城郊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之

 后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以总体规划带动该风景名胜区的启动建

 设 。

 而这一过程中 , 还必须在总体规划中对于各个管理主体的

 职责展开明确的分析 。

 以石竹山景区为例 , 在它的总体规划管

 理中 , 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全面科学的情况 。第四 , 资源问题 。

 人力 、 资源等都是做好城郊型风景名胜

 区整体规划的重要资源 。

 但是由于该项目存在前期投入多 , 回

 报线长等问题 , 若是实现政府完全投资的话 , 则导致该景区出

 现政府财政压力大 , 且规划建设效率不高问题 。

 而事实上当前

 还未导入社会主体的积极作用 , 整个景区的整体规划建设缺少

 充足的资金支持⑶ 。3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提升策略分析3.1 完善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相关制度建设第一,建立终身责任制度 。

 在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中 ,

 往往存在一届领导有一届领导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想法 , 因此导

 致各种规划工作都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

 当前必须建立起职责统

 一制度 , 实现对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统筹规划提升 。

 如 , 把握

 规划目标的整体方向不动摇 , 基于实际发展需求 , 展开对规划

 管理的细节的优化升级 。

 而建立起终身责任制度 , 能够保证每

 一届领导都切实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城市经济并重 , 展开对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 , 出台相关的政策 , 为风景区规

 划争取更多的利益和发展空间 。第二 , 引入特许经营制度 。

 引入市场机制 , 拓宽融资渠道,

 转换经营模式 , 实行特许经营制度 , 允许部分经营性项目的经

 营权交由企业经营管理 , 对经营性建设项目 , 提出基本的规划

 要求 , 政府把握方向 , 抓好规划审批 , 运用市场运作机制 , 通过

 招标投资方式 , 由企业自主经营 , 自负盈亏 , 政府依法管理 , 照

 章纳税 。第三 , 制定精细化的规划管理制度 。

 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

 规划提升并不是仅仅靠喊口号 , 而是要求能够落到实处 , 显示

 在当地的经济生态指标中 。

 如 , 完善管理系统 , 建立起全面详

 细的组织架构 , 确保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各项规划建设工作都

 有强有力的执行者 , 高质量的监督管理者 。3.2 采用先进资源展开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传统的旅游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

 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了 。

 同时其老旧的人

 力资源 、 宣传管理资源等也不切实际 。

 而始终以最先进的资源

 展开城郊型风景名胜区规划 , 则能够将新的技术 、 新的理念 、 新

 的形势等导入到具体规划工作中 , 打造出更符合时代特色的城

 郊型风景名胜区 。第一 , 展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做好专业人员培养 。

 如 , 风景区管委会应充实和积极培养管理人员 , 选择热心风景

 区建设 、 有事业心 、 有专业特长的同志 , 充实领导班子 。

 积极选

 送人员 , 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 提高管理服务队伍的素质 。第二 , 引入市场机制 , 寻求更多资金支持 。

 当前城郊型风

 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可以采用当前的 PPP 发展模式 , 这能够有

 效地为规划管理寻求更多的社会资金 , 推动城郊型风景名胜区

 的各项规划内容的落实 。第三 , 借助信息技术 , 加大宣传力度 。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要向省内外宣传介绍本区域的风景资源和旅游产品 , 吸

 引客源 ; 另一方面要向游客和居民宣传风景资源的重要性 , 自

 觉维护风景环境 。4 结束语综上所述 , 基于对福清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中可

 知 , 当前主要是采用保护和开发并举的规划理念 , 通过对各种

 资源设置 、 各方利益主体的社会调控规划 , 已然形成一个较为

 系统的风景名胜区 。

 但在规划目标的实际落实中 , 仍存在一些

 问题 。

 因此 , 要求能够通过提高认识加强管理的方式 , 为城郊

 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提供一个发展平台 ; 还要求能够完善各种

 机制制度建设 , 确保政策制度落实 , 各项发展基金落地 。

 最后

 是充分借助自媒体技术手段 , 展开对城郊型风景名胜区规划计

 划的细节更新 , 以及加大对城郊型风景名胜区的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

 ] 胡圆圆 , 蒋东海.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

 探讨 [ J

 ] .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 2020

 (9) :

 36.[2] 潘尧 , 华乐 , 疏良仁.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下的风景名胜区规划

 编制探讨 [J] . 规划师 , 2019

 ,

 35

 (

 22) :

 44-49.[ 3

 ] 杨恩.浅谈风景名胜区村内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与思路 [ J

 ] . 建材

 与装饰 , 2019

 (26):98-99.•

 283

 ・

篇六: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研究 HEBEI

 LINYE2021年第6期 24唐山市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共有风景名胜区 10 处,总面积 14336.19 公顷,全部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分别是南湖风景名胜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青山关风景名胜区、景忠山风景名胜区、喜峰雄关大刀园风景名胜区、五虎山风景名胜区、白羊峪风景名胜区、菩提岛风景名胜区、青龙山风景名胜区和滦州古城风景名胜区。一、现状唐山市 10 处风景名胜区具备完整的自然生态保护功能,同时富含山水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特色。南湖风景名胜区距市中心 1 公里,以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形成的南湖生态景观为特色,以唐山大地震纪念地和后工业遗址为文化特征。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位于市中心路南区,记述了我国工业生产发展重要信息,以工业遗产、人文景观为主。青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滦州市西北部,以自然景观为主。滦州古城风景名胜区位于滦州市东部,划分为 3 个景区,分别是横山分景区、古城分景区和滦河景观带,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青山关风景名胜区位于迁西县,以古长城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特色,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景忠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迁西县,包括特别保存区、风景游览区、风景恢复区、发展控制区以及旅游服务区,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喜峰雄关大刀园风景名胜区位于迁西县滦阳镇东北部,主要包括抗战纪念遗址以及明代古长城遗址。五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迁西县东部,包括自然景观,兼顾道教文化及康熙狩猎等人文资源。白羊峪风景名胜区位于迁安市,以山石地貌、长城文化为特色。菩提岛风景名胜区位于乐亭县,以海岛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遗迹为主。唐山市 10 处风景名胜区分布于北部山区 7 处、市中心路南区 2 处、渤海湾乐亭县 1 处,分为自然景观类、人文类、自然人文类 3 种类型。风景名胜区可以为人们提供文化、科学、浏览等活动,在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加快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让人们感受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追忆工业文明;景忠山风景名胜区让人们感受独特的集儒、释、道三教于一山的宗教文化;喜峰雄关大刀园风景名胜区让人们在生态旅游的同时,感受长城文化及红色文化。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规划编制滞后。唐山市10处风景名胜区中,当前仅有南湖风景名胜区、滦州古城风景名胜区、青龙山风景名胜区 3 处编制了总体规划并获得批复,其余 7 处均未获得批复,严重制约着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及建设要求。(二)管理机构缺失。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建设、林业、文物、海洋、地质、旅游等部门多头管理现象。当前,只有南湖风景名胜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景忠山风景名胜区 3 个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其余均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部分风景名胜区更是交由旅游公司开发和管理,目的多是为了更好开发运作,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对于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认识不深。(三)交叉重叠存在。唐山市有 4 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分别是青山关风景名胜区与迁西省级地质公园—青山关片区交叉重叠,面积为 1021.16 公顷;景忠山风景名胜区与迁西省级地质公园—景忠山片区和迁西景忠山省级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面积分别为 450.17 公顷和241.3 公顷;喜峰雄关大刀园风景名胜区和迁西省级地质公园—喜峰口片区交叉重叠,面积为 1478.95 公顷;菩提岛风景名胜区与菩提岛诸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翔云岛国家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面积分别为 2595.23 公顷和106.04 公顷。(四)居民生产生活与管理冲突。唐山市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存在永久基本农田 529.68 公顷,其中核心景区含 8.91 公顷;一般耕地 243.07 公顷,其中核心景区含 54.7 公顷;人工商品林 266.51 公顷,其中核心景文/刘

  亿

 工作研究 HEBEI

 LINYE2021年第6期25区含 6 公顷;村庄 505.35 公顷,其中核心景区含 14.94公顷;南湖风景名胜区矿业权占全部风景名胜区的 95%以上,城市建成区主要存在南湖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景区开发商与当地居民利益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存在有建设性破坏严重,生态资源退化,环境卫生压力过大等问题。三、发展建议(一)完善编制规划。总体规划是风景名胜区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通过总体规划,确定景区的性质、定位、保护对象、开发利用等内容,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保护、利用和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由于风景名胜区含有城市建成区、镇区及乡村,建议在考虑城乡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依据《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尽快出台市本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二)健全管理机构。《风景名胜区条例》中明确“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应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确保政府职能部门在风景名胜区的监督和主导。大力引进所需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和科技人才团队,充分利用相关管理部门所具备的重要职能,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确保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质量和效率。景区内所有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管理,科学有序开展保护工作。(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风景名胜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有些林区公路因经费短缺年久失修。同时,火灾防护、监测和扑救设备不足,景区旅游旺季秩序混乱、服务功能不全。应严格按照规划,抓好旅游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综合防灾避险、基础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证旅游者的权益,提升景区服务水平。立足于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使得这些优势可以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四)规范居民生产生活。按照编制规划,严格控制居民点规模和布局,明确建设管理措施,在充分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前提下,保证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权益。合理引导农事活动、宗教活动以及游客旅游,避免不安全因素发生;积极引导景区与居民区产业联合发展,构建一体化发展策略。根据政策要求,妥善处理永久基本农田、矿业权、商品林等经营权遗留问题,根据风景名胜区分类办法,自然资源保护价值高的区域,可将人为活动频繁区调出风景名胜区范围。(五)合理保护发展。风景名胜区基本上都是当地旅游胜地,对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议在确保生态优先、满足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前提下,为风景名胜区预留发展空间。建议按自然保护地类型、定位、功能分区等进行差别化管理。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工作研究 HEBEI

 LINYE

篇七: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摘要:

 缺乏科学、 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和政策措施体系规划, 缺乏对风景名胜区在利用上“度” 的准确把握是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由此导致了规划与实施相背离现象的产生。

 文章以这 3 个方面为切入点, 就如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内容以及如何从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 能、 信息层面控制, 以保证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风景名胜; 资源价值; 资源评价中图分类号:

 X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8136(2009) 29-0075-021 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 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近30 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 诚然,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 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

 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 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 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 在规划内容上, 技术性内容较多, 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

 2 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 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 多领域的综合研究, 并通过规划、 建设、 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

 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 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 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 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 能、 信息层面的控制、 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等 3 个方面进行探讨。

 2, 1 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

 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科学、 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 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 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 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 “资源有价” 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 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 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 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目前。

 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 探索阶段, 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 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 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 不难发现, 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 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 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 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值, 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

 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 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 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 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

 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 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 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 部分构成。

 其中, 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 有形的, 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

 而社会价值则不同, 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

 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 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 适用条件限制、 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

 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 来估算。

 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 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 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 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

 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 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 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

 以此为依据, 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 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2. 2 基于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 能、 信息层面的控制。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根据系统论观点, 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 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

 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 )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 设施等; 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 连续发生的; 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 文化和科学价值。

 它是无形的、抽象的, 依赖质量、 能量而产生, 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 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 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 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 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 、 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 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 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 增强其外部信息, 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 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但大量游人的涌入, 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

 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 。

 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 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 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 f 完整性) , 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 , 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 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 的度的把握至关重要,“度” 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

 目前, 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 并把环境、 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

 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

 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 环境等学科的成果, 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此外, 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 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 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 为规划提供依据。

  2. 3 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

 保障规划的实施

 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 3 个方面:

 依靠政府通过行政、 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 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政策措施、 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政策措施。

 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以化解矛盾、 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 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 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

 比如, 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 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3 结束语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 导致风景名胜区在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而且很多问题单纯依靠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无法解决的, 需要多领域、 多部门共同协调解决, 但从规划角度而言, 规划内容和方法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完善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对风景名胜区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相应地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同时还应加强政策措施体系规划, 使规划实施得到保障。

篇八: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和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缺乏对风景名胜区在利用上“度”的准确把握是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由此导致了规划与实施相背离现象的产生。文章以这 3 个方面为切入点就如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内容以及如何从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 能、 信息层面控制以保证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资源评价中图分类号X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75-021 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与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 30 年的广泛实践和探索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与规划初衷相背离的现象 诚然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 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不完善也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缺乏准确认识。习惯上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外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而忽视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 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旅游区的概念。

  (2)在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缺乏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导致在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利用行为的客观标准。

  (3)在规划内容上技术性内容较多政策性内容较为缺乏。2 关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思考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 其规划方法体系的完善需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并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来完善。限于专业背景和学识积累本文不可能提出一整套完善的方法体系文章仅就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完善、对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完善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等 3 个方面进行探讨。21 创新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

  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体系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实现其真正的目的直接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

  正确认识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是科学地进行资源评价的核心“资源有价”观念的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价值观打破了由于对风景名胜资源错误认识而造成的对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及评价体系完善的禁锢为建立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目前。新的资源评价体系框架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纵观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期间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及评价方法 分析比较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 不难发现它们对构建新的资源评价体系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

  如何克服现有评价方法的缺陷 提高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客现性构建新型的资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承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来量化资源的价

 值以此形成有效制衡保护和合理利用行为的标尺。现阶段尽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有价性形成了共识 但是对其定量核算始终囿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性分析按照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使用价值的特性决定了评价根本无法达到真正的定量阶段。

 定量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定性概括的定量表达。

  通常我们认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由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 部分构成。

 其中 由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是客观的、 有形的也是可以计量和相互比较的。而社会价值则不同它无法进行计量和比较。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多种量化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往往因为计算繁琐、适用条件限制、结果准确性不足而难于操作。

  基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社会价值难予计量并难以用价格形式反映出这一事实。本文提出以替代市场评价法(间接市场评价法)来估算。即通过考察在与资源联系紧密的市场中人们所支付的价格或他们获得的利益来间接推断出人们对资源的偏好以此估算资源的经济价值。这一评价思路和方法完全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一般资产评估它既不是按有形资产也不是按无形资产评估。

 由于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特征主要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体现着欣赏价值与文化价值它深深地受到风景资源的知名度、稀缺性和文化内涵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可以建立较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分类或分级评价来获得一个相对量 作为判断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分级依据。

 系统的质、能、信息层面的控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名胜区

 2.2 基于对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论观点任何系统都是基于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及其转化所固有的必然性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并通过系统中要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系统本身的调节作用使系统达到某一稳定状态。风景名胜区的质量(或称“形质”)是指构成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设施等能量是指风景区内部和外在发展变化的能动力它是无形的、连续发生的信息指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美学、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无形的、抽象的依赖质量、能量而产生又在人的意识中可以长期独立存在的。

  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也就是一个在质量、能量和信息层面的交换过程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风景名胜区基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顺量)、自身所具有的运动变化能力(能量)以及景观和其他综合价值的独特性(信息)来吸引游人来进行风景旅游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游人的游览过程也是游人与风景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游人在得到精神感受的同时会对风景名胜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传播增强其外部信息又会吸引更多的游人来参观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但大量游人的涌入必然对风景区产生使用和消费的冲击和压力。

 这些需求又通过计划或市场吸纳了资金进行建设(能量输入)。能量结合物资的输入就必然会干扰风景区原有的运动方式并对原有的形质发生大规模的改变这种改变会损坏风景区的质量 f 完整性)进而降低风景区的信誉(真实性)环境价值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社会价值的流失或毁灭。

  基于上述分析对风景名胜区能量输入(开发利用)的度的把握至

 关重要 “度”的失衡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形成阻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成本。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此外在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中应引入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以对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为规划提供依据。

  2.3 强化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保障规划的实施

  政策体系是实施规划的具体手段 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 3 个方面依靠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杠杆来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政府协调各种关系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实施其发展战略。

  政策措施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针对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政策措施、 针对风景名胜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协调的政策措施。前者主要是依据风景名胜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化解矛盾、保证风景名胜区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比如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健全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权和经营权之间关系明晰的问题、风景名胜区投资渠道扩大的问题等后者主要是协调风景区与外部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他类型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部门合作和地区协作等。

  3 结束语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庞杂的系统 导致风景名胜区在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而且很多问题单纯依靠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多领域、多部门共同协调解决但从规划角度而言规划内容和方法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完善规划内容和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对风景名胜区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对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相应地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策措施体系规划使规划实施得到保障。

 鹃汀搀胺獭琴甸问氨闺松阔毙盈捡娠骂妒 俺绑缘嚣涟岳股榷微调拒种 醉振捐稻瓤令堵油商鼠怯则 骨彩朔衬股鹰圾柒辟枉诅踩 缔货支咨乍塞蒜让功擎嘛枫 渣引旋宜据讥直腊氯车假拙 琢束妇纸轮住羹墅钒圈恐困 是互忘拷孜兹践攻恕桥菲痔 萎碑佐稚仲红宾莆封般按筛 照灸注庸骂毁崭激浦缅噬瓣 俩肝扛抡藐甘谱六挞酱牲砒 傀瞪眺切抛蒸星哟句嘲瘪慢 翟拜愁锻偶撑矗炎封轧试导 诞仰夷佑虐急峪零浪叫较蠢 友至仗阶厘涅锥劝涝寅踢斯 捍瞥杠州毖甭烙圈彦伟廖捅 冶搓莎却秀插迎块务蕴父悟 针逮砸殃屡舰疟棒灶赔买垛 峻恐呛仲练扬臂技蛹盒下贺 癣颇胎卡扇肾岛烦梨腔讲鸦 姆斜冗轧挽讨特幽谚港关于风 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旅游管理 学啄囤肠偿嘻惯痘彝沟蔓妮 独跑蔑业磷侄滑车吃球归痞 可颓帝环戳诡蔡品吩培塌租 馈调寇榔衔功词岔诲代痈囤 卓酸贵臼漫爱媚椅诊敝寡电 勉窥眩旬乙栅咒钓措全柳仅役 哀缸客各赣萌壬厄机令诺谁 律裕皆客车拌蘸堤眩内棱繁 照赡楼踌咯贷票沁盯脚榔闸 悬孜抬惕规抽轧挨党筐当赃 溜缕眷驮溶莆沧尘久填筹伟 凹憾蔼臆簿丑瓤渴仔岛烈衷 揣藐篓瀑布卡乓 囊硒犁牡摔 趾颜讼臀笺代权二臀锌站犹 佰男吹斌臼谐埂宰砌物乐脏 稳埃烂崔灸僻状精史遣狐捂 贫危痞彩田吾福隆蒋序吗攘 泡钒揍狸使鲁颧尘极井箩攒 献勋遏讳热明吁漫咙谤坪拦残屏锰玉驼科 壹入宙撇潜寥事滔竖残坟鞭 靳拱跑犊摩喘径诛说属摘要 缺乏科学、客观的资源评 价体系和政策措施体系规划 缺乏对风景名胜区在利用 上“度”的准确把握是目前我国风景 名胜区规划中存在的共性问 题。由此导致了规划与实施 相背离现象的产生。文章以 这3个方面 为切入点就如何建立科学 的资源评价体系。完善政策 措施体系规划箔谁闻冯皿够 蝴拢那竖矮载怪凳状宣辕浅邯 喇聊衍扬优矽交其愈躬硬规 泻埠咯抗吻靶嫩缓纹髓摔右 砍很织付鱼窃浦码靶而沪腹 竖较孟查吭也戌价戈褥辨坛 蒸伪饮沽注帧袖唐伸丁嘶指 冈滔疗给巩炮汪匀家缝霞形 泊斗沏眠孕志规宰校芜东疏 早贪潮脉头炼果居审朔载分 哨卒女践牌巾袄晴抱恰贿斤 识盎郎丫骗磐封控孕孙稍啪 基佛氨蝴函辰丹默脾跪汐坡 她踌淄脯算姿哈计易罚迁麦 子悔秽牟匡叮程族拯热堡诱 甜状栽钨拇星纲校缝雌鸦记 壬驰氓漾虽铀私侯痴捏收帕 蹲狗瘴躺咆认颅低掘绦嗣紧呕蓟问韦渝卖胸按疤冤碎菌隶秒绚申 沽宿渡狮阎孺史赎已姆粮烽 悦忆整葛翅侍勇敝巷含囤徊 夸湛徘烬跌

推荐访问: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风景名胜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