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定位,开放模式,调整设置(2022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握定位,开放模式,调整设置(2022年),供大家参考。

把握定位,开放模式,调整设置(2022年)

 

 把握定位, 开放模式, 调整设置

  一直以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最让广大教师感到棘手的莫过于习作教学课了。

 一方面是老师费尽心思, 使尽浑身解数, 可是收效往往不尽人意; 另一方面是学生抓耳挠腮, 搜肠刮肚却不知所措。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重的“投入与产出倒挂” 呢? 究其原因, 这种“倒挂” 和我们常规的习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首先, 是习作课的定位问题。

 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把习作课当成文学进修班, 在对学生习作的指导过程中, 喜欢围绕给定的题目大讲写作技巧, 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 从遣词造句到修辞逻辑, 总是唯恐说得不够“科学”, 不够深入。

 这是对习作课的一种错误认识。

  我们对于小学生习作课的定位不应该是“文学讲习所” 之类的课堂。如果我们的习作教学过于重视写作知识甚至是写作技巧的系统传授, 如果我们的命题过于抽象、 刻板、 文学化和成人化, 如果我们的习作教学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都很容易造成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 甚至挫伤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积极性, 禁锢学生的创新精神。

 前不久, 见过一个小学生征文题目《改革开放 N 周年》。

 试想如此题目, 就连许多年轻老师对“改革开放” 都是一知半解, 叫学生如何下笔写作? 学生们的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应付教师, 奉命习作, 闭门造文, 东拼西凑。

 于是, “假话、 大话、空话、 套话” 便成了 小学生习作的“主旋律”。

 学生的习作出现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的“景观” 就在所难免, 文章自然就没有创意, 没有个性, 没有灵性, 缺少童真和童趣。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

 低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 中年级“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 有趣的或印象最深、 最受感动的内容”; 高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可见《语文课程标准》 从习作内容到习作形式, 都主张多一些自由开放, 少一些束缚、 限制。

 习作, 不应该是为了几个题目而进行, 它应该成为学生自由表达、 抒发胸臆的需要。

  其次, 是习作教学的模式问题。

 毋庸讳言, 现在我们的习作教学是有模式存在的, 且其模式大部分是: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

 这种模式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接近所谓“优秀习作” 的标准, 但是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漠视了 学生主体的需求,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从而只能使学生的情感游离于习作之外。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些人与文的不协调:

 根据题目需要, 学生文章里“豪情万丈” 地陈述长大要当世界冠军、 航天英雄等, 生活中学习上却吃不得苦耐不得劳; 文章里编出了 许多助人为乐的“生动故事”, 现实却连做值日都斤斤计较; 一讲到亲情、 关爱要么就是“生病发高烧, 父母(老师)

 如何细心照料”, 要么就是“下大雨了 , 某某人送我回家, 雨伞往我倾斜, 自己淋湿了半个身子” 等等。

  编造出来的文章往往能得到高分或者表扬, 这样的习作教学是极其有害的!

 这样的习作教学和“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 实话、 心里话, 不

 说假话, 空话、 套话” 相去甚远。

 这种习作教学失去了“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的育人功能, 它漠视学生的发展。

 学生在习作中的“弄虚作假” 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他们的思想, 对全面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这, 显然不是“以人为本” 的教育所需要的习作教学。

  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构建的是一种自主、 开放的习作教学。

 习作作为语言“表达、 交流” 的输出, 它需要有“积累、 沉淀” 这一前提。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是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 不能感动自己的东西是不会感动别人的, 没有感悟的表达是苍白而无力的。

 所以习作教学的重点首先应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体验,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让学生有表达的冲动, 然后引导学生作恰到好处的表达。

 因此, 习作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

 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了 一定量的积累与沉淀后, 学生在习作中随兴而发才能顺理成章, 有创意的表达才能形成。

 要让习作变成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自觉行动, 而不是一种“应付” 的精神负担, 让习作成为学生抒发胸臆的场所,“我口说我话, 我手写我心”, 写出自己独特的经历与体验。

  再次, 是课程设置的调整问题。

 现行的教材大多是每学期安排八次的习作任务, 外加几次练笔。

 但是我们都知道, 习作教学决不是每周两节课或每学期八篇习作所能解决的。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小学习作要“沟通课堂内外”,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必须突破传统, 积极开拓习作空间, 走出习作教学的小天地,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活动为

 主线, 让学生在广阔的习作环境里, 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作, 学做人。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 可从几个方面实现对课程设置的调整。

  一是充分挖掘语文资源, 做好“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是不能机械地分割成“阅读教学” 和“习作教学” 的。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 体裁、 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 里面蕴含着无限的习作空间。

 并且, 每单元的习作内容都和本单元文本学习息息相关的。

 因此, 在阅读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 仿写、 续写、 改写课文, 写读书笔记。

 利用阅读文本为学生提供话题, 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发, 让习作真正成为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

  二是坚持培养写好日记的习惯。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的感悟, 对身边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认识, 告诉学生每天把生活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 就是“真文章”。

 让学生把自己在一天中或做过的, 或看到的, 或听到的, 或想到的, 写下来, 让学生学会随时、 随机、随兴自由习作。

 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教会学生把感悟生活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习作教学无捷径, 传统习作教学那种直接切入习作知识与技能、 技巧的方式, 先有形式, 再找内容, 如此“捷径”, 实质是违背认识发展规律的。

 教师要转变角色, 从习作“技术员” 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成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把习作变成学生追求真、 善、 美的自觉行动, 让学

 生在快乐中习作, 在习作中全面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玉兰分校】

推荐访问:把握定位,开放模式,调整设置 把握 定位 调整